原标题:海顿:“我的语言,全世界都能听懂”
“我的语言,全世界都能听懂”
——海顿
1809年,久病难愈的约瑟夫·海顿(1732-1809)即将走完自己的一生。同年,拿破仑率军进攻维也纳。但拿破仑景仰海顿,因此在硝烟弥漫之外,他派遣了一支卫队驻守在海顿家门口,确保这位在弥留之际的大师不受战火纷扰。
尽管晚年受到如此推崇,但回顾海顿的一生,其实并不平坦。他出生于贺劳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马蒂亚斯·海顿是一名工匠,有着一副不错的嗓子,可谓“农民音乐家”,母亲安娜·玛利亚·科勒则是贵族家的一名厨娘。受父亲影响,海顿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6岁时,他离开家乡,跟随表叔至海恩堡学习了两年,随后来到维也纳进入教堂唱诗班。
海顿曾在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
从乡村来到首都,小海顿起初并不适应,但生活还得继续,唯有音乐的陪伴才能得到安抚。勤勉的他在日复一复的学习中迅速成长,小提琴、羽管键琴、管风琴等无所不通,直至到了17岁那年,面对不可避免的“变声期”,海顿无奈地告别了合唱团,再次流离失所。
不过,四处流浪反而让他更多地接触了社会,并逐渐向以演奏、教学、作曲为主的自由音乐家发展,随后更是结识了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安东尼奥·波尔波拉,更为系统地学习了作曲知识和意大利语,并通过为波尔波拉担当伴奏、照顾其生活起居,得到了不少报酬,开始出入贵族社交圈,他最早的几首弦乐四重奏也是在那时开始提笔。无疑,这段经历对于他日后在音乐上的突破是极为重要的。
波尔波拉
后来,海顿得到了匈牙利最富有贵族埃斯特哈奇家族的亲睐,这也使得他展开了一段近30年的职业生涯,担任宫廷乐长,主管与音乐相关的事物。
作为受亲王信任的乐长,海顿在埃斯特哈齐的宫廷乐队中具有极高的自由度,被允许去尝试各种音乐,在那里他遇到了很多有民间音乐背景的音乐家,专业、业余兼有之。甚至根据一些研究学者的说法,海顿还在他的音乐会中,聘任了不少民间音乐人。其实,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民间音乐的痕迹。
埃斯特哈齐皇宫
本周五《947爱乐厅-欧洲现场》节目中的一场音乐会,就能让我们细细品味海顿与民间音乐的种种关联。
海顿的《e小调第四十四交响曲》深受作曲家本人喜爱,更因其中的慢板乐章在海顿葬礼上被演奏,而冠以“悼念”的标题,其中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的主题极为柔美动人。2009年,瑞典裔爱沙尼亚作曲家米利亚姆·塔利为打击乐、小提琴和弦乐队而作的《春,向海顿致敬》,脱胎于《e小调第四十四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并将之解构和重组。而这相距200多年的作品出现在同一场音乐会供乐迷对比,也颇具看点。
真正的“探索”,当属指挥家西蒙·克劳福德—菲利普斯将海顿的五部作品予以拼接的创举。其中包括《悲伤交响曲》、《告别交响曲》、《D大调第4交响曲》、《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的部分乐章,以及《D大调第11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匈牙利风格回旋曲”。而这些乐段之间的连接部,则委约了瑞典民间音乐家艾米莉亚·安贝尔来编排完成。除了作曲家的身份,安贝尔还是一位尼古赫帕琴的演奏家,并且获得格莱美奖提名。
尼古赫帕琴是一种瑞典的民族乐器,也称“按键竖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的欧洲。在安贝尔看来,民族音乐是一门世界共通的语言,透过本能的即兴创作,轻松愉悦反映出当下的时代氛围,进一步与历史传统结合。那么古典乐与民间音乐这两种音乐元素之间究竟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
尼古赫帕琴
马勒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
在海顿供职于埃斯特哈齐家族的近一个世纪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此时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瓦解,继而建立奥匈帝国的二元体制(至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经济的波动不定,使维也纳的社会笼罩在不安之中,接连出现的劳工、民族问题以及反犹太热潮,使人们陷入了焦虑,也逐步丧失了安全感,前方充满了未知,各种矛盾风起云涌地加剧着,而新思潮也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十九世纪末欧洲文化剧烈的变动可见一斑。
弗朗兹·约瑟夫一世,奥匈帝国缔造者
伟大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正是诞生于这个时期。他人生中最黄金灿烂的十年,便是在维也纳发光。即便当时维也纳的文化和政治都处于繁荣时期,但对宗教、种族等问题却极其保守。马勒的犹太血统、音乐上的创新常被评论嘲讽,而这样的逆境与挑战,让本就敏感的马勒对人性和社会有感而发,追寻生命的意义,并发声于音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交响曲包括了整个世界”。
马勒曾被任命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总监
马勒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需要动用庞大的编制,而被称为“千人交响曲”。这部完成于1907年的作品,也可视为马勒在维也纳时期的终篇,之后他远赴纽约开始下一个职业,而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则让他选择在1911年回到维也纳,当年不幸离世。
本周一(今晚)的节目中,英国指挥家丹尼尔·哈丁将执棒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携手包括中国低男中音沈洋在内的八位独唱家,与瑞典广播合唱团、埃里克·埃里克森室内合唱团等七支合唱团一起,带来这部旷世之作,这也是本年度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的开幕演出。
第16届波罗的海音乐节开幕音乐会——马勒《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
今年的音乐节依然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规格,短短两周不到的时间里,各种主题层出不穷,其中就包括庆祝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宣布独立100周年。
当然,今年又恰逢瑞典合唱指挥大师埃里克·埃里克森(1918-2013)诞辰100周年。身为牧师之子,他从小浸淫于教堂唱诗班的环境中,他在27岁创立的以演唱无伴奏合唱为主的斯德哥尔摩室内合唱团,并在1988年改名为埃里克·埃里克森室内合唱团。
这支团的演唱曲目极为广泛,从早期音乐一直到当代作品,集典型北欧特色与精湛演唱技巧于一身,成为当今作曲家的理想合作伙伴;埃里克·埃里克森也被任命为瑞典广播合唱团的艺术总监,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造计划,并将瑞典的合唱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埃里克·埃里克森
开幕音乐会其中的两支合唱团正是埃里克·埃里克森留给瑞典的文化遗产。为了致敬这位诲人不倦的艺术家,本周四的音乐会中,一众瑞典及波罗的海三国优秀作曲家的合唱作品将被上演,传统与先锋并重,足以引起内心的感动与共鸣。
寒冬来临之际,不如让音乐流过我们的心田,感受那些用一生打造的精品。
每天20:00,我们都会为您带来一场空中音乐会,所有音乐会由欧洲广播联盟(EBU)授权提供。锁定“947爱乐厅-欧洲现场”,就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4.7经典947。具体收听办法可参考本文底部。
2018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
2018/12/10(周一)20:00放送
指挥:丹尼尔·哈丁
瑞典广播交响乐团
瑞典广播合唱团
埃里克·埃里克森室内合唱团
米卡埃利室内合唱团
圣·雅克布斯室内合唱团
黑格斯坦教区唱诗班
阿道夫·弗雷德里克教堂高音合唱团和青年合唱团
女高音:塔玛拉·威尔逊
女高音:汉娜·胡萨尔
女高音:埃达·福尔克·威兰德
女中音:卡伦·嘉吉
男高音:西蒙·奥尼尔
男中音:克里斯多弗·麦尔特曼
男低音:沈洋
女低音:安娜·拉尔松
马勒《降E大调第八“千人”交响曲》
2018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
2018/12/11(周二)20:00放送
指挥:诺尔蒙德斯·斯内
小提琴:马可·鲍奇科夫
里加交响乐团
马尔蒂努《为双弦乐团、钢琴和定音鼓而作的协奏曲》
瓦斯克斯《小提琴协奏曲“远方之光”》
2018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
2018/12/12(周三)20:00放送
指挥:瓦列里·捷杰耶夫
马林斯基剧院管弦乐团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组曲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
2018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
2018/12/13(周四)20:00放送
指挥:图诺·卡吕斯特
指挥:西格瓦茨·克拉瓦
瑞典广播合唱团
拉脱维亚广播室内合唱团
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
男高音:托马斯·托赫特
男低音:奥拉里·维克霍尔姆
男高音:迈茨·克拉森
女高音:丽莎·卡利奥斯
拉明塔·塞尔克斯尼特《樱花》
埃里克斯·艾申瓦尔德斯《沧海一滴》
维尔约·托尔米斯《铁的诅咒》
拉尔斯·艾德伦特《荣耀经》
英格瓦尔·里德霍姆《…重见星空》
理查·施特劳斯《晚上》
勋伯格《大地的宁静》
2018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
2018/12/14(周五)20:00放送
指挥:西蒙·克劳福德-菲利普斯
打击乐:丹斯文森
按键提琴:艾米莉亚·安贝尔
韦斯特罗斯交响乐团
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
海顿《e小调第四十四交响曲“悼念”》第三乐章“柔板”
米利亚姆·塔利《春,向海顿致敬》
斯特拉文斯基《普尔钦奈拉》
海顿 五首作品及民间音乐
2018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
2018/12/15(周六)20:00放送
指挥:德·斯莱吉特
立陶宛国家交响乐团
钢琴:安德留斯·兹莱贝斯
女高音:莉娜·丹布劳斯凯特
女中音:贾斯蒂娜·格林吉特
男高音:艾德格拉斯·蒙特维达斯
男低音:奈里胡斯·马塞维库斯
瑞典广播合唱团
埃萨-佩卡·萨洛宁《钢琴协奏曲》
拉明塔·塞尔克斯尼特《黄昏与黎明之歌》
2018瑞典波罗的海音乐节
2018/12/16(周日)20:00放送
指挥:埃萨-佩卡·萨洛宁
大提琴:楚尔斯·莫克
瑞典广播交响乐团
海因里希·比贝尔《D大调十声部巴塔利亚》
萨洛宁《大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
撰文:x0编辑:应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