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2019年元旦来临之际,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农耕文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汤用彤书院等单位发起,安徽广德桃姑迷宫旅游发展公司承办的“2018海峡两岸(广德)乡村建设论坛”于2018年12月26日在安徽广德县桃姑迷宫景区会贤楼隆重举行!
“2018海峡两岸(广德)乡村建设论坛”论坛的宗旨是:携手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促进农耕文化的发展。具体任务为:以体用不二的精神,在天人合一、心物一体、仁孝为本的价值指引下,构建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与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伦理为内核推动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以解决小家庭组织的弱小弊端;以由孝而悌而泛爱众的家国情怀打造天下一家的伦理社会,从而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乐。本次论坛旨在促进两岸在乡村建设与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又能依靠两岸的学术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能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往前走。
安徽大学资深教授、汤用彤学术奖获得者钱耕森,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导、社会史著名学者岳庆平,西北农业大学教授樊志明,台湾著名学者谷瑞照,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农耕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雷原等来自海峡两岸逾百位文化界、教育界、农业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农耕文化实践者汇聚本次论坛,共话、共研、共论两岸农业、农村、农民的过去、现在、未来。
论坛成果丰硕,收到《中国的温饱论》、《谈延安精神与今日之贸易战》、《谈实现温饱与粮食安全的途径》、《台湾土地改革的过程与真相》、《在农业历史中溯源》、《陶与瓷:原始与传统农业中值得关注的合成材料》等论文二十余篇。浓墨重彩的论坛上半场“乡村振兴战略”主题,钱耕森、岳庆平、谷瑞照、雷原、樊志明等专家发表了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乡村建设主题演讲与灼见。异彩纷呈的论坛中场“农之根本”主题,顾秀林、李定、刘秀龙、冀卫东、王云龙、詹志明、洪文圣、潘莲琴、庄兴发、赖杰诚、章小影、樊懋、温时锋等学者宣讲了论文和专著。精彩荟集的论坛下半场“知行合一萃乡村”主题,潘雪梅、董小柱、苗浩、王衍臻、李立望、殷玮川、张方平、王陆良、孙凡和、孙玉海、雷文海、崔景明、沈国磊等专家、教授、企业家、农耕文化实践者给论坛带来了乡村建设方面丰富生动、极具画面感、时代感的建设经验、操作方法、实践体验和农业工作心得。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东方管理系主任、刘忠教授主持了中场和下半场论坛活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杰先生宣读了《乡村建设宣言》全文如下:
乡村建设是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是农耕文化的重建,是家文化的回归;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建,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回归;是以自给自足为主交换为辅经济模式的重建,是自然经济的回归。
在人类文明之初,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类文明在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三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之中不断演进发展。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因其独特的产生环境,具有强烈的向外倾向,在交换和掠夺中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农耕文化因天时让地利,以勤劳俭朴的劳动方式去解决温饱问题,具有强烈的向内倾向。农耕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心物一体,崇尚礼让不争,追求永续长久和时间的延续,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之身与心、人与众生之间的和谐,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
1840年以来,气数将尽的清帝国在对外战争中一败涂地,使得国家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文化殖民地。军事上的不断失败迫使国人进行技术改良、政治制度的改良,甚至是思想文化的改良,自以为中国的衰败是因为中华文化不如西洋。于是从西学东渐而至全盘西化,在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国民党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化,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农耕家庭伦理社会主义结合,以家庭为单位分配土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并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在于农耕文化的重建。
2018年海峡两岸乡村建设论坛以复兴传承农耕文化为目标,研究两岸乡村与农业发展历程,使得两岸在乡村建设与农业方面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同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促进农耕文化的发展,以体用不二的精神,在天人合一、心物一体、仁孝为本的价值指引下,构建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与手工业生产方式,探索发展以家庭伦理为内核的合作社组织模式,以由孝而悌的家国情怀打造天下一家的伦理社会,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皆有所乐。
乡村建设是一种文化重建,它包括价值体系、方法论体系、制度体系、经济模式、医疗方式、扶贫方式,甚或文学艺术的重建。它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宗旨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与大同始终是它的精神内涵。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秀美乡村,共建绿水青山,使我们的人生始终根植于乡村这个根本上。
雷原教授宣读了董佩永先生特意为本次论坛发来的贺信,贺信中写道“本次论坛活动能够立足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宏观大势,着眼促进农耕文化的基础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体现了论坛组织者的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宣讲了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杨渡为本次论坛撰写的论文《台湾土地改革的过程与真相》。
雷原总结了本次论坛的成果。雷原在总结中说,本届论坛有几大特点:理论性强,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比较中,论述了乡村建设的伟大意义。实践性强,从民国乡村建设实践,谈到台湾的农地制度改革,还谈到大陆农村的改革,以及近十年涌现出来的成绩显著的一些村庄的乡建和乡村文创案例。诸如四川的明月村、新场古镇、安仁古镇、斜源村、邛窑遗址等,还有江西的西湖李村、河南焦作沁阳的西万村、安徽新杭镇的阳湾村等。雷原最后总结到,要振兴乡村,要从六亇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人才,人才是振兴乡村的启动者,古代的乡建人才一靠士绅乡贤,二靠告老还乡的士大夫。今天国学教育的复兴,有望能给乡建准备一些人才。
第二是资金,乡建不能像城市里投资的大工业等,乡建重在恢复一些基本诸如祠堂一类公共设施,还有工坊之类,无须大投资。
第三、政策与制度引导。
第四、机制。内涵乡约精神的合作社,就是一种既能照顾各方利益,又能为农民服务,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好办法。
第五、技术。
第六、正确的文化选择。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正是我们乡建所要依靠的,应该成为我们乡建的主导文化。
最后,雷原宣布本次论坛圆满闭幕!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18海峡两岸(广德)乡村建设论坛活动丰富,作为论坛的暖场重头戏“雷原先生为汤用彤书院捐赠孔子像仪式”于2018年12月25日隆重举行,先期抵达论坛主会场的部分与会嘉宾及汤用彤书院五经博士弟子班学员麻凯文、杨光启、邹志宏、洪克、王立军、董小林、董小京、杨欣瑶、柯海婴、王凯、斯玲新、胡文艳参加捐赠仪式并为“孔子圣像”揭幕。
论坛全程贯穿了桃姑迷宫的农耕文化生活的情与趣、趣与味、味与法,陶艺制作、茶道欣赏、儒学研读、易道体验、禅道参悟、农耕劳作等十余项耕读体验让与会者充分享受了“大泽深山龙虎气,礼门义路圣贤心”的大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