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宁镇扬一体化高水平发展以及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新鲜出炉!
以“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为愿景,12月24日,南京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公众意见征询大型展览在南京市规划展览馆启动。
新总规草案从区域、空间、产业、文化、品质五方面出发,谋划了南京城市发展战略。未来南京将形成南北田园、中部都市的空间格局,规划28条过江通道,在继续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草案还在全域规划的基础上,划出了生态、基本农田以及城市边界三条红线,并邀请市民在未来一个月内为南京发展提建议。
规划中提出——
宁镇扬与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
除了跨江联动,草案还提出要推动宁镇扬一体化高水平发展以及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南京与镇江、扬州在城镇功能、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与对接,将宁镇扬三市打造成为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成为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
在整合资源方面,联合建设宁镇312科技创新带和宁扬沿江智造创新链。在建设高效一体化交通方面,未来三个城市将实现主枢纽半小时通达,主城区一小时通达。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均衡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协同推进环境治理。
南京都市圈是指宁、镇、扬以及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等城市,在都市圈范围内,将实现环境共保、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用、创新共赢、人才共用、功能共享、边界共融、机制共创。根据草案规划,未来将通过一小时通勤圈以及一日生活圈,分圈层推进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生态共保共治,依托重点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创新、文化保护与宜居城市
总规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为目标,聚焦当前科技的短板和前沿创新领域,提出建设三大核心功能,即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教与人才中心。
规划还列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体系,根据指定保护、登陆保护以及规划控制三重标准,主要划分为古都格局和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体系内,再次细分。规划提出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保持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同时,提升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建设国家文化高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界体育名城和国际政府活动中心,进一步彰显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