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大明王朝国祚密码02

null


启示二:唐三藏之“藏”

《西游记》由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故事衍变而来,若要探究《西游记》根源,必须先从玄奘说起。

《旧唐书·玄奘传》: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

《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何谓“往游西域”?

游,游学。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玄奘,是自觉自愿到西域“游学”。故此,可以称之为“西游”。而小说中的玄奘,是作为唐太宗的特使到西天取经。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唐僧,应该称之为“西使”。

有意思的是,明朝之前的唐僧取经故事,该称之为“西游记”却不称“西游记”;而明朝各种版本的唐僧取经故事,不该称之为“西游记”却称“西游记”。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西游记”之名,始于何时?

小说中的玄奘,俗称“唐僧”,也叫“唐三藏”。

何谓“三藏”?

“藏”,梵文原意是指盛放物品的筐箧,含无所不包之意。佛教借以用来概括全部佛经,近乎“全书”。“藏”也就成了佛教经典的总称。“藏”分三类:一是经藏,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说教;二是律藏,指佛门戒律;三是论藏,指释迦牟尼弟子对于佛教学说的论述和注解。因“藏”分经、律、论三藏,故通称“三藏”,并把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可是,在小说中,作者又借如来之口,重新对“三藏”进行了定义。

【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第八回)

在此,佛家的经藏、律藏和论藏分别被偷换概念为谈天、说地、度鬼,而且,如此信口开河的不是别人,竟然是佛家的最高领袖。

这就近乎恶搞了。难道诚如某些人所断言——作者根本不通佛法?

小说中,唐太宗“指经取号”,亲自把“三藏”这一荣誉称号授予玄奘。自从《西游记》流传以来,“三藏”就成了唐僧的专用名词。

【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第十二回)

null

虽然信口开河,如来和唐太宗好赖还是围绕着佛家教义说事,而另一种说法则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在那个含糊其词的《刊〈西游记〉序》中,“陈元之”先生却又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

何谓“藏神”、“藏声”、“藏气”?

《太清神鉴》(后周·王朴):何谓五藏?视藏神,言藏声,见藏色,思藏息,听藏气,全此五者,清贵远大之相也。

三藏,也就是说所看的、所说的、所听的都不是真的。

长期以来,我们称呼唐僧,总是从佛家教义出发,认为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之总称,故称之为“唐三藏”,“藏”字发音为zàng。而“陈元之”先生在此却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藏,发音为cáng,意为隐藏。

如此一来,“三藏”的定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难道“陈”先生错了?可是,“陈”先生又说得斩钉截铁。

何谓“郛郭之主”?

郛郭,外城。

唐僧是“郛郭之主”,也就是说唐僧只是一个外包装,至于其内涵,已被深深地隐藏。

《西游记》之所以留下太多的谜团,就是因为该书被作者进行了精心而细密地包装。

《内典序》(南朝·梁·沈约):尚矣哉,群生之始也。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

一般认为,小说有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而在《西游记》中,这三要素却全部被作者隐藏起来。因为“三藏”,致使四百多年来人们无法正确解读此书。

小说不但恶搞如来,而且恶搞唐僧。

唐僧的前世,乃是如来的二弟子,名叫“金蝉子”。“金蝉”本是一个道家术语,说明修道之人经过提炼铅汞炼丹而生成“圣胎”,经过长期不懈地修炼,最后得以成仙,这一过程,被喻作“金蝉脱壳”。

什么情况——如来的弟子怎么起了个道家的法号?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耗子都给猫做伴娘了。

其实,所谓“金蝉子”,谐音“尽禅子”。

何谓“禅”?

“禅”者,“禅机”也。禅机,乃是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比如悟空学艺被老师敲了三下然后醒悟,也就是佛家的“当头棒喝”,是为禅机。

就是说,唐僧取经只是个“托儿”,作者只是借其阐释禅机而已。

《诗禅·序》(明·李开先):诗禅何所於始乎?其当中古之时乎?人心稍变,直道难行,有托兴,有佹诗,有讽谏,有寓言,有隐语,有廋词,俗谓之谜,而士夫谓之诗禅。如禅教深远,必由猜悟,不可直指径陈,径直则非禅矣。

在《西游记》中,“禅”被赋予极其崇高的含义。比如乌巢禅师,比如观音禅院,凡是有“禅”之处,都暗含禅机,都应该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当然,《西游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一个“禅”字来写,处处充满禅机。

我们还看到,取经成功后,唐僧被如来亲口加封为旃檀功德佛。

又犯错了。

首先,佛是不能封别人为佛的。按照佛家教义,“佛”是修行的最高果位,而不是一种赏赐。同时,旃檀功德佛确有其佛,但并非历史上的玄奘。旃檀功德佛,是佛经所载的三十五佛之一。据说,他位于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蓝色,右手触地印,左手定印,持诵此佛名号的功德,能消过去生中阻止斋僧的罪业。

显然,作者在此犯了一连串有悖于佛家教义的错误。

有人煞有介事地考证说,在唐代,楚地有个文通塔,供奉旃檀佛。作者吴承恩认为旃檀佛很了不起,于是在创作《西游记》时,活学活用,确定唐僧的佛家封号为“旃檀功德佛”。

其实,旃檀,谐音“谵谈”,意思是病中神志不清情况下的胡言乱语。谵谈功德,就是妄谈功德。

旃檀功德佛,乃是作者巧借唐僧之名,对自己作品的谦称。

小说不但恶搞唐僧之名,而且恶搞唐僧之籍。

现实中的玄奘,乃是洛州偃师人。

在《西游记》中,玄奘的籍贯被莫名其妙地改为海州弘农县聚贤庄。

“海州”古时有两处:一是现江苏连云港市,一是现浙江台州市,在唐代,两地都称“海州”。弘农县,为今河南灵宝县。

这就奇了怪了:不管海州为江苏连云港还是浙江台州,都与洛阳偃师差之千里,更与河南灵宝驴唇不对马嘴。那么,作者为何偏偏给唐僧选了这么一个出生地呢?

一般都认为吴承恩出生在淮安,熟悉连云港,才把唐僧的户口迁移到海州。故此,西游一书,不但成为淮安人民的最爱,而且被连云港人民奉为骄傲,西游记文化更是被打造为淮安和连云港的城市文化品牌。这就让弘农所在的河南、陕西甚至邻近的山西人民愤愤不平,为了证明所有权,各自在自己那嘎达找出诸多与《西游记》相类似的地名,就差出土金箍棒这样的“铁证”了。

在此,我做一个大胆的推论,希望亲爱的连云港人民以及弘农人民不要生气。

关于唐僧的籍贯,作者实际是和我们开了个玩笑。

这还要从《红楼梦》中贾雨村的籍贯说起。

《红楼梦》第一回:这士隐正在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

关于贾雨村的籍贯,各版本不同,大概有两类:一类则程甲本等诸本作“湖州”;另一类是甲戌本和庚辰本作“胡州”。为此,学界对此二字争议颇大。其实,“湖州”也好,“胡州”也罢,如果当真看作贾雨村的籍贯那是大错特错的。

甲戌本在“胡州”旁边有一侧批:“胡诌也”。意即胡说也,与“假语村言”相照应。

《客座赘语·卷一·诠俗》(明·顾起元):言之凿空而杜撰也,曰“䂎”,其最无伦脊者,曰“诌”,曰“胡”。

胡诌,随口瞎编。

《范张鸡黍》第一折(元·宫天挺):他歪吟的几句诗,胡诌下一道文,都是些要人钱谄佞臣。

《集贤宾·退隐》套曲(元·王实甫):大叫高讴,睁着眼张着口尽胡诌。这快活谁能够?

有人说,一个唐僧的籍贯,扯这么远,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何谓“海州”?

海州,谐音“海诌”,就是编瞎话,信口胡说。

“海州”(海诌),言其比“湖州”(胡诌)更大,更深,更不着边际。

何谓“弘农”?

弘农,谐音“哄侬”。哄,说假话骗人。侬,有四层意思:①我;②〈方〉你;③他;④人。

“海州弘农县”的意思就是说,唐僧的籍贯是“胡说乡逗你玩村人”。

何谓“聚贤”?

聚贤,谐音“俱闲”,就是闲人说闲话论闲事。

换言之,唐僧的籍贯与其名号是一致的。

为何作者偏偏和玄奘这么一位大德高僧过不去呢?

作者就是让人们把小说中的唐僧和现实中的玄奘区别开来,以示内容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这或许让今天那些总是引《西游记》为自豪的同胞脸上有点挂不住。

小生在此有礼了!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