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有哪些?

有人说,2018年是互联网金融的转折之年,酝酿已久的“资管新规”终于在2018年落地,期间经历了不少

有人说,2018年是互联网金融的转折之年,酝酿已久的“资管新规”终于在2018年落地,期间经历了不少波折,落地后也并非一路坦途。新规对于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成为了述说资产管理和出借的真正逻辑起点。

“资管新规”对于互联网金融也产生了影响。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分别在年初和年中发布了第41次、第42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这两次《报告》,我国购买互联网出借产品的网民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但是,根据12月1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行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互联网出借指数有所下降,降幅高达23.45%,并且互联网出借市场整体规模增幅也远低于往年,这一趋势性的变化与2018年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规范和监管不无关系。

“资管新规”对互联网出借的影响:

第一,明确资管业务必须具备相应牌照。“资管新规”第三十条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要求所有以资产管理为名义的业务都要回归到金融机构。

第二,打破刚性兑付。“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打破刚性兑付,构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出借关系。互联网出借的竞争将进一步向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转变。

第三,各种互联网出借的“宝宝类”产品面临穿透式监管。“资管新规”规定,“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多层嵌套资产管理产品,向上识别产品的最终出借人,向下识别产品的底层资产”。按照新规的要求,各种“宝宝类”产品必须落实出借者适当性等合规要求,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

2019年,互联网出借竞争将转战下半场。在“资管新规”及其配套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的强约束下,互联网出借需要主动进行发展动能转换,由注重规模转向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互联网出借的特点决定了其最有可能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本文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不以营利为目的,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好看你就点点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