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丰镇老街

丰镇老街 丰镇地处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带,南以长城为界与晋北相接,距大同不足百里,北连草原纵深之

丰镇老街

丰镇地处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带,南以长城为界与晋北相接,距大同不足百里,北连草原纵深之处,自古为胡汉交通、兵家血刃之地。早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就设行政建制,乾隆十五年设丰镇厅,被称为“口外十二厅”之一。民国三年改厅设县。五十年代初期,一度成为绥蒙合并后的省政府所在地。丰镇是个有着厚实年轮的塞外老城,曾经是口外的皮毛集散地,是走西口流民的第一个歇脚地,是一个由移民开发的城池,所以她明显地带着母体(晋文化)的基因:饮食起居、建筑格局、婚丧取嫁、口音腔调无不如此。

小城有弯弯曲曲的小巷,光留下的街名就可以看出昔日的辉煌:顺城街、通顺桥、五龙街、平安街、庆喜桥、芦官巷、人市。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面留下深深的车辙,你仿佛能听到木轮车碾过石板路的嘎吱嘎吱声和车把式潇洒的响鞭……

小城有密密匝匝的四合院,与北京的并无两样:垂花门、石鼓门墩、照壁、砖雕、泰山石敢当、栓马桩、镂空的木门楼。湛蓝的天空下,一群鸽子从灰瓦错落的院落飞过,天空便流过悦耳的哨声……在北大场面街有一个门楼,上书“大夫第”三个字,“文革”中被凿掉了,至今还能从高高的院墙和残留的砖雕,依稀看出当年的不凡。是附庸风雅?还是当年确实出过举人、进士之类的人物?当年的主任是谁?他们的后人哪里去了?不得而知。

小城有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华严寺,有类似钟鼓楼的南阁、西阁,有牌楼,有水阁凉亭……小城有南北两个基督教堂。“南洋堂”曾经有个被称作“徐师娘”的传教士,她既传教,也给人用西医的方式看病,——狭长的走廊、彩色的地板和彩色玻璃……“文革”前变成了某生产队的磨坊。而“北洋堂”曾是电信局的机房。小城有城门城墙,东门之外就是那条一直流到桑干河的饮马河。我不知道那个文人给她起了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如今老百姓只知道她叫“东河湾”……上述这些,五十年代前还存在于人们的视野里而不是记忆中。内蒙古六七十个旗县,像丰镇这样有老屋老街遗迹的极为罕见。从五十年代起,小城就変成一个羸弱的、疲惫的、倒在地下任人宰割的母亲。先是聚族而居的四合院“充公”,分给了无房的老百姓,变成了大杂院。随着生口日繁,大杂院变成了“贫民窟”;“文革”中更是雪上加霜,凡是包含文化的东西一律视为“四旧”,照壁被砸了,造型各异的屋脊、马头墙、门墩全被破坏,无一幸免。满清光绪年间知县章同修的石板路被撬起变成了小石子,“军管会”说是要修柏油马路。可丰镇的石板路变成了泥土路;文庙、水阁凉亭、武庙和老爷庙街的牌楼就是那年月拆的。不知什么原因,只在市一中院里保留下了一个南阁(仅是寺庙的一个钟楼而已)。

来源:百年丰镇

投稿 | 合作请联系QQ:912512888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