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
“将军,不可!十常侍赚将军入内,恐有不测。”袁绍道。
“本初不必惊慌,我堂堂大将军,还惧几个宦官不成。待我去去就来。”何进根本没把张让们放眼里。
但他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何进
何进被宦官诛杀一事,诸位都知道。袁绍和曹操反复劝阻过他,让他找机会彻底清算这件事,他却一拖再拖。他身为执掌天下兵权的大将军,手上掌握着最重要的兵权,最终却为何会惨死在一帮阉宦手下呢?
三个原因。
何进面临的政局很尴尬
何进是洛阳军队最多的人,是大将军,率左右御林军共五营战士,镇守国都洛阳的主。整个洛阳御林军都在他手下。弟弟,何苗,车骑将军,手上也有兵。不够具体?后来董卓入洛阳,手上只有三千人,让吕布除掉并州刺史丁原后:“卓遂收进、苗之兵,又并丁原之众,于是京都无可敌者。”即,董卓收了何进、何苗、丁原的兵后,在洛阳无人能敌。故,何进手下兵力,十分可观。以及,何进身后有袁绍、曹操等一杆英霸之士辅佐。而这群人,是最见不得宦官的。
那宦官手上有什么?
也有些兵。宦官蹇硕,典掌皇宫内禁军,即,大将军何进掌握的是国都兵权,但皇宫内部的近卫军,是宦官掌握的,然而,人并不多。以及,身后有何进妹妹何皇后撑腰,当年何皇后一路从贵人高升到皇后,这群宦官没少出力,自然,何进平步青云,也少不了他们帮助。
所以,何进的位置,和他面对的局面,就很尴尬:一边是自己亲妹妹,当朝皇后(汉灵帝死后成为太后),和曾经对自己仕途高升有恩的宦官集团。一边是自己身后的硬实力集团,即国都御林军,和袁绍曹操等臣下(当时袁绍、曹操还在洛阳做官)。最重要的一点:何进手下人,和宦官集团,水火不容。
何进面对的格局,复杂;何进的位置,矛盾,这是他迟迟不能决断诛杀宦官的第一个原因。
张让
宦官有实力,更有太后这座山依靠
最初的宦官,只是为管理皇帝禁内的宫女所设。但逐渐,这些阉宦中有极其聪明者,和皇帝关系亲近,受到皇帝宠爱。至东汉年间,宦官早已不是什么宫内太监,而是拥有爵位、封地、食禄、部曲甚至家兵的官僚士大夫地主阶级一员了。所以,大家可以这么认为:东汉末年宦官=朝廷内位高权重的官员。宦官这个名词,只是让人曲解他们的地位罢了。
比如蹇硕,汉灵帝快去世前,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袁绍、曹操也在内,但领头的就是蹇硕,他的势力多大?“虽大将军亦领属焉”,何进都归他管。汉灵帝在时,宦官外戚矛盾尚未激化,等汉灵帝一死,刘辩、刘协(汉献帝)年龄又小,就由蹇硕、何太后与大将军等辅政,此时,宦官和外戚的矛盾,就激化了。
宦官和何太后,更是相濡以沫。可以说,袁绍每次给何进劝谏,何进的回答无一例外:太后不许。堂堂大将军,如巨婴般,匍匐在太后的羽翼之下。
宦官有如此势力,又有太后撑腰,何进不敢轻举妄动,这是第二个原因。
蹇硕
何进本性优柔寡断
几件事:
- 汉灵帝死后,袁绍立刻给何进说过,宦官外戚矛盾很快就会水火不容,趁现在,让何进赶紧决断,收了宦官,何进听了袁绍的话,集结了自己在宫廷内的势力。这事,立刻引起宦官集团警觉。
- 以及,此后何进几乎再没入过禁内。他这么做,等于是和宦官宣战了。
好,有了自己的禁内势力,也摊牌了,该决断了吧?然而何进“事久不决”,最后一步,何进就是迈不出去。
曹操
- 后来,何进弟弟何苗,给何进说,既然你拿不定主意要杀他们,那就和他们言归于好,但不要这么摇摆不定。结果,何进“意更孤疑”,心好乱,心好乱。
- 袁绍看何进没主意,甚至背着何进,宣何进的意思,让各路诸侯进京(董卓们),逼迫太后松口。
看,本来都和宦官划清了界限,弟弟一席话,又犹豫了,逼得自己手下袁绍背着欺瞒主子的包袱,替何进谋划。
平民百姓如此优柔寡断,无妨;但何进这个位置,是当时的天下中枢,他却不能如此。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何进给了我们一个教科书式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