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藏》的前世今生

 ★  专 栏 推 荐  ★ 路上的小和尚 百法略说 智者大师传 佛陀大传 五停心观 弥陀要解 天台

路上的小和尚

百法略说

智者大师传

佛陀大传

五停心观

弥陀要解

天台五时

天台八教

大象

心愚

二傻

Mahanaga

fooltwo

亲近善友

归依三宝

供养三宝

然妙

皆仁

无用

乐乐

亦合

续祥

靓仔

观诸法如

菩萨戒

沙门庄严

四圣谛略说

善、不善十种业

学习佛法基本原则

在佛教传入东土的数千年间,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特别是经法显、玄奘、义净等西行求法大师的不懈努力,数量日益增多,奠定了唐代佛教八宗并盛蔚为大观的局面。然而经过灭佛法难及五代战乱,诸宗典籍四散飘零,触目惊心。

“大藏经”,又称"藏经"、“一切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为保存佛教典籍的存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功勋巍巍。然而历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年间以来,汇集、编纂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国内可考的不过十余次: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一次,先后有各种官刻、私刻版本仅二十余种。

一、《开宝藏》的刊刻与意义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一段时间,中国的佛教经典,还是以抄写为主要传播方式。晚唐五代之间,各地都雕刻了大批零本佛经。

北宋开宝四年(927),政府敕令在益州(成都附近)开板雕造佛教大藏经,后来这部大藏经被称为 “开宝藏”,又称“蜀版大藏经”。直到太平兴国八年(983)方始全部雕毕,十三万块经板运至东京汴梁,存入国家级译经道场开封府内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西侧印经院。并设立《开宝藏》经板的管理机构,管理《开宝藏》印刷与流通。后移至崇化坊显圣寺。自此以后,《开宝藏》一直在这里印刷流通,直至金兵灭亡北宋。

1、《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是历代汉文雕版大藏经之祖。《开宝藏》对我国北宋以后历代刻本大藏经《金藏》《高丽藏》等影响深远。而在汉文大藏经的影响下,后来又有藏文、蒙文、满文版的《大藏经》的刊印。

2、对东亚地区佛教大藏经影响巨大。《开宝藏》雕造完毕后,日本、高丽、契丹、西夏、越南、高昌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曾多次向北宋政府赎请大藏。并且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开始刊印他们的《大藏经》。

3、雕版印刷大藏经,开雕以前,皆要经过校勘,因此,雕版印刷使过去写本时代的异文,逐渐通过校勘,形成统一固定的版本,大大减少了经文的歧义。另外,在佛教典籍的翻译校勘过程中,创造出大量沿用至今的词汇,诸如"世界、宇宙、教师、真理、实际、坚持"等。其中作为汉文音韵学的四声,已成为今天普通话的重要标准。

4、寺院法宝崇敬有了新的形式;民间信众法宝供养、布施,更加便捷。大藏经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教法;"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们为阐明经的要义而著的论述。大藏经的刊刻与流通,有效传承了佛教经典的法脉源流,不但防止典籍散失湮没,可供代代研习,且为篡改混入等问题正本清源,护持正法久住。

二、《开宝藏》的存世与复雕

北宋末年,金兵攻破东京汴梁,在城内外大肆劫掠,北宋政府收藏的典籍书板,包括佛经道藏,或被金兵烧毁,或为捆载北去,其惨况具述记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靖康要录》等。收藏《开宝藏》经板的显圣寺亦被金兵纵火烧毁,《开宝藏》经板从此不知下落。

《开宝藏》保存至今,已无全本。目前,全世界谨存留了12号13件。收藏单位如下:

中国国家图书馆  收藏3号4件

中国佛教协会佛教图文馆  收藏1号1件

上海图书馆  收藏1号1件

山西省博物院  收藏1号1件

山西省高平市文博  收藏2号2件

日本南禅寺  收藏1号1件

日本书道博物馆  收藏1号1件

美国哈佛燕京赛克勒博物馆  收藏1号1件

《中论》1号1件 2018年西泠印社拍出 由上海私人收藏

大象佛学图书馆平台声明

本文来源 | 古籍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正闻熏习 柔和质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