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和平庸,看似含义相近,可仔细揣摩,二者形似却神远。平常,让人坦然安心;平庸,则显得颓废无趣。
面对曾经的成就,平常者会不念过往,平庸者会迫不及待地夸耀;面对当下的生活,平常者认真经营,平庸者糊涂度日;面对未来,平常者依旧拥有直面一切荣辱兴衰的勇气,而平庸者则惧怕面对变化。
接受平常,是奋斗过后的豁达和坦然;甘于平庸,则是不敢挑战的怯懦与散漫。
接受平常,可以让人在仰望星空时内心安宁;拒绝平庸,则可以让人在俯首前行时步履坚定。
人生在世,有乐有苦,有荣有辱。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凡大成就者,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无不具有一颗平常之心。
作为当朝状元之子,王阳明八岁时过目成诵,十岁时下笔成诗,世人都当他是未来的状元之才。然而,自二十二岁起,王阳明接连两次参加会试,均以失败告终。同窗均以落第为耻,王阳明却说:“世人以不第为耻,吾以不第动心为耻。”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份气魄超脱物外,似乎遥不可及。但王阳明告诉我们,秘诀不过三个字:平常心。
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就不会浮躁,不会焦灼,不会被欲望占满,更不会让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间里;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就拥有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份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就不会只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如潮的尘海中。
周恩来总理身居高位,却永远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深入人民之中,受到各界群众的爱戴。
为解决交通拥挤,他亲自去挤公交车了解情况;在邢台地震灾区,他让群众背风站着,而自己却迎风讲话……他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但更让人折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我们见过不少人的拘谨和较真,也见过许多人的骄横与放纵,但真正拥有一颗平常之心却似乎并不容易。唯其不容易,也就越发显得珍贵。
平常包容着一切,孕育着一切,一切都蕴含在平常之中。当我们具备了平常的心态、平常的语言、平常的行为风格,当我们走向平常的时候,就真的成熟了。
平常而不平庸
随和而不随便
放松而不放纵
认真而不较真
——《新论语》
保持平常的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但平常绝不是平庸。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以“自甘平庸”为时髦,把意志消沉视为“淡泊”,把毫无建树视为“超脱”,把推诿圆滑视为“旷达”。更有甚者为“自甘平庸”寻找理论根据,说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提倡“无为”。
其实,如果认真研究了《道德经》的真髓,就会发现: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说要顺势而为,不做无效的事情,该干的事情则必须干好。
TIPS
哈佛大学科学研究
分析平庸9大根源
总找借口:永远有找不完的理由
恐惧:畏惧失败就是毁灭进步
犹豫不决:谨小慎微的懦弱
拒绝学习:不是废柴,只是不想学习
拖延:计划很丰满,执行很骨感
三分钟热度:失败大都源于半途而废
害怕被拒绝: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自我设限:杀死自己的潜能力
逃避现实:白日梦患者
不甘平庸、锐意进取,是成功的通行证;消极懈怠、安逸享乐,只会辜负韶华。
实际上,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未必就会很惬意。
西欧有个高福利国家:从念小学到大学,全部免费;病了,医疗费用大部分由国家负担;失业了,有高额的救济金,足可以衣食无忧。人们形容,在这个国家,人一生下来就进入“保险箱”。
可这个国家却又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专家分析自杀的原因认为:无需奋斗而让生活变得没有目的,因为安逸而让人生变得无聊无趣,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让人悲观厌世。
“平庸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有多少人在平淡地耗费着易逝的时光,庸碌地虚度着所谓的年华,在无知中降临世界,又在叹息中离开世界。
必须承认,成功的道路不是普惠的,能从分母上升为分子的总是少数。我们的世界,从来就是由平常的大多数构成的。
但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接受平常,拒绝平庸,这理当是我们每个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