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9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长安十二时辰》中一出场就被关起来,从头到尾没能吃上一口饭的书生“程参”,就是历史上的边塞诗人岑参的化名。他一亮相时就念了自己上过中学语文课本的代表作:“千树万树梨花开”。
剧中的岑参与边塞诗人的豪迈气质完全不搭,给人的印象甚至有点迂腐,别人都在为一城安危奔忙拼死的时候,他毫不知情,脑子里只有自己的诗文,想着去给大才子们看看,好给自己评个上品,将来科举考试的时候拔得头筹。殊不知,如果长安城没了,一切秩序都将毁灭,华夏大地将再进入不见天日的局面。两相比较,岑参和他所在乎的东西,就显得有点可笑了;
也有些傲骨和志气,他不趋炎附势,不负才傲物眼高于顶,又大谈诗文能记录当代生活,让英雄不止活一世,而能活出千秋万代;
更多的是可怜,可怜他白白被抓起来饿了一天,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没人记得他。尽管时不时有新狱友被送进来,但别人进进出出之间,岑参始终在,被忽视到像完全不存在。真可谓是“流水的狱友,铁打的岑参”。
不过,如果你知道历史上的岑参,会更加可怜同情他。
1.岑参的前半生
《长安十二时辰》里安排岑参的出场,与他在天宝3载如愿考上了进士科有关,这年他大约30岁左右。
唐代科举考试成功后只是获得了可以授官的资本,并不代表就能当官,还要经过吏部的身、言、书、判四项考核,都通过了才被综合授予一个官职。岑参成功的通过了吏部考核,终于被授予了一个官职,为右内率府的兵曹参军。但岑参对此并不激动雀跃,这个小官职,几乎耗尽了他前半生所有的力气,所以,即时写了一首《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开头就是不如意的语气: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30岁才得到这个低级的“一命”官(最高为九命),对进入官场报效国家的热情都快消磨殆尽了。
想想神童李泌的7岁与太子交,9岁和张说、张九龄、贺知章等文坛领袖成了忘年交,自己的简历实在是有点羞涩。
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岑参的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属于太子东宫的配备,右内率府是东宫十率府之一,兵曹参军的品阶属于从八品下,勉强比最低级的正九品、从九品高了两阶。
在从八品位置上待了5年,岑参终于得到调任,不过,并不是升迁,而几乎是平调。而且,这种平调还把岑参从京师的官员一脚踹到了西域边陲,跟随当时的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当节度使掌书记,还是从八品官。
当然,这个调任也可能是岑参自己要求的,在唐代,唐玄宗开启边功时代后,不少低级文官都愿意出塞去追随一个节度使,如果节度使打了胜仗获得了军功,在幕府里当文秘工作的人如果捷报报告写得好,很容易得到升调的机会。比如,另一个边塞诗人高适就曾在大将哥舒翰军中工作。
在边塞过了两年,岑参经历得最多的,就是看各色人来来往往,回京复命,而他只能继续待在边地看平沙莽莽黄入天,过着春风不度的日子。
翻翻岑参的诗,有极大一部分都在写送别人归京,比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有《逢入京使》《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送崔子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送四镇薛侍御东归》《西亭送蒋侍御还京》《敷水歌,送窦渐入京》,等等。
每次送别,他都是送人,别人都是归客,岑参只有望着长安的方向发发呆,转头走进一望无际的荒漠。雪岭、沙漠、火山,才是他脚下的路。
▲送别
天宝10年正月,高仙芝带着打败的突骑施、石国、朅师等国首领回京复命,岑参也跟着一起回京,结果同年四月,贪功的高仙芝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和阿拉伯帝国以及中亚联军打了场大败仗,高仙芝的节度使被解聘,岑参也只能跟着变成了待业群众,和李白、杜甫、高适等老朋友一起过了一段游山玩水的日子。
▲高仙芝
好在,高仙芝的判官、行军司马封常清接过担子,担任了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等官职,不久就打得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俯首称臣,算是为自己和老上司高仙芝挣回了点面子。于是,天宝13年,岑参开始跟着封常清混。
2.再次出塞,换了领导,变身马屁狂魔
封常清是什么人?
封常清极有可能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两条腿不一般长,走路瘸瘸拐拐,眼睛看人还是斜视,不过封常清身残志坚,读得一肚子都是知识。和岑参一样,封常清30岁的时候才进入节度使的幕府,在当时的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麾下。
▲据说是封常清
那会儿高仙芝还是都知兵马使。有一次,封常清远远地高仙芝带兵出去,只见长得帅气的高仙芝一身金光铠甲,身边的士兵也都光鲜亮丽,挺拔威武,心里无比羡慕。封常清退下写了一封自荐信,表示以后想跟高仙芝混,高仙芝见他文采飞扬,用词不凡,就把封常清招来看了看,不看不知道,美貌帅气的高仙芝哪里能接受封常清的短陋的长相,当时就找了个人满为患的理由回绝了。
封常清不气馁,继续给高仙芝写自荐信,高仙芝也烦,我的人都是身高一米八的军人,哪里用得着你这种五短身材,再次给回绝了。封常清也怒了,我是看得起你才想跟你混,你如果只看外貌来辨别人,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建议你仔细考虑一下。
封常清倔,高仙芝也倔,死活不通过封常清的面试。封常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和高仙芝杠上了,天天在他出入的门口等,一见到就纠缠,让高仙芝不好意思。高仙芝无奈,只好把丑男收入军中。
▲高仙芝
封常清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刚入高仙芝军营,高仙芝和东北部的达奚部打了一场胜仗,才刚收场,封常清的捷报就写好了。行军的路线,驻军的地点,附近的水源,行军中的战术方法,一一包含在其中,高仙芝懵了,也高兴了,马上同意就按这么飞传。节度使夫蒙灵詧和底下的判官也很震惊,这封捷报表奏得太好太全面了,都夸封常清的个人才。
就这样,封常清在高仙芝麾下“一战成名”,此后就此跟随高仙芝走南闯北,东征西讨,也一路随之高升。一直到高仙芝落败被免职,封常清才出来独当一面。
封常清和岑参都曾在高仙芝手下工作,所以岑参是很早就知道封常清的。封常清是否一开始就欣赏岑参,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岑参重新出塞后的诗作来,他几乎把封常清当作偶像,当作人生的目标。
换句话说,自从追随了封常清,岑参忽然化身成了马屁精。
无论封常清做点啥,岑参必要写一首彩虹屁的诗,赞扬他的伟大。
在岑参现存的诗作里,标题里带封常清的,就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等等之多。
来看看岑参是怎么吹捧封常清的:
描述英勇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将军这么英勇,敌人听到都要吓破胆,肯定不敢跟我们开战,我就在车师国西门等待捷报传来;《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我们封将军去打胡人,两军还没交战,敌人就纷纷跑来投降了。
描述英姿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我们将军手持符节登高一呼就要出征,士兵们擂鼓声就像雪海翻腾,三军的呐喊声阴山都被震动了!
描述亲民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都是仰赖你封将军我们边关才没有战事啊,承蒙你的恩惠,我们这些戍边的人才能得以放松心情,在这个佳节里和大家一起醉酒狂歌。
▲岑参画像
这还不算啥,之所以说岑参吹的是彩虹屁,得看下两句:
“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霍嫖姚指的是西汉霍去病,在岑参眼里,霍去病不过如此,我们封将军才是宇宙无敌!不信?“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千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像我们封将军这样,还没到40岁就已经如此显贵的,古往今来有几个?他升迁上青云的速度,在旁人看来就跟飞一样啊。去年才破楼兰国,今年又平定了月氏国,封将军,真伟大啊!
末了,岑参又用略带谄媚的语气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我岑参不过是一个书生,您封将军是国士无双,却这么礼遇我,我真是幸运啊。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厚望的!
霍去病的功绩众所周知,24岁已经达到人生极致,也是历来少有,封常清无论从出身还是皇帝的信任上,都不能与之相比,但在岑参眼里,封将军就是比霍去病还牛。如果这话是别人说的,可以算是极尽谄媚了。
封常清升官兼任了鸿胪卿,请大家吃饭,岑参要作诗一首;封常清约大家一起纳凉,岑参也要作诗一首;封常清打败敌人在受降,岑参更要作诗一首……总之,他是封将军的忠实粉丝。
3.渔阳鼙鼓动地来,岑参成了咸鱼
有人说,在幕府底下工作,给上司写写诗,拍拍马屁不是应该的么?
完全不是,高适在哥舒翰军中工作,但对哥舒翰,高适提起来就是埋怨:
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
遣妾作歌舞,好时还道恶。
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
下堂辞君去,去后君莫错。
这首诗是魏晋以来典型的以自身比作妻妾,把上司比作丈夫,所以,高适开口看说“自从跟了你,我没一天是快乐的”,为啥这么苦逼?因为哥舒翰安排给他的工作让他不满,而完成度方面,哥舒翰又挑剔,哪怕做得好,他也说不行不行。
末了高适感慨,不是我这么不堪,是你底下太难做了。掰掰我走了,你自个儿玩吧。
比起岑参的“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不知道说高适惨,还是哥舒翰惨,被人如此批驳。从岑参对封常清的吹捧也可以看出,封常清一定待下不错,让岑参有了知遇之恩,遇到伯乐之感。大概,岑参人生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在封常清军中当幕僚的一段日子了。
天宝14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携河东三镇反叛,高仙芝和封常清纷纷被调回京师平叛,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唐玄宗急于出军,和高、封二人驻守潼关的军事理念冲突矛盾,加上太监边令诚的构陷,高仙芝和封常清这对老兄弟于同一天被逼自杀。
▲安史之乱惨状
高仙芝死时对军士说,天子要我死,我没有办法,但我绝对没做对不起国家的事,如果你们觉得我也是冤枉的,就为我喊一声枉吧!于是军中连呼“枉”,哭声震天。
封常清临死前还记着国家,再次写了一封战略部署信给唐玄宗,言明绝对不能小觑安禄山的河北力量。最后说,如果死了以后有灵魂,我愿意站在军队前,带领我大唐军士继续杀敌。
失去了老上司和毕生愿意追随的偶像,岑参一和杜甫一样,一路追随唐肃宗,期望继续为国家效力,唐肃宗感念他们忠心,一个封了左拾遗,一个封了右补阙。所以,二人互写诗的时候,标题都是《奉答岑参补阙见赠》(杜甫),《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杜甫
但安史之乱带来的破坏力是不可估量的,不仅折损了高、封、哥舒等西域大将,更是伸向大唐整个帝国的棒槌,锤得唐帝国千疮百孔。八年平叛中,唐军死伤无数,也有忠魂无数,甚至熬死了几代帝王,一直到唐代宗年间才终于平定。但这也是勉强维系,由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大窟窿,一直伴随着唐帝国直到毁灭。
所以,岑参和杜甫这两个谏官,在忙着收复两京的唐肃宗时代,都只是勉强混日子。岑参对这样的日子绝望极了,他久在边塞,当初为了紧随封常清也常练武强身健体,此刻当这个不需要提意见的谏官,就像空有一身武力,抡起拳头只能向空气打气。所以他给杜甫写信说:“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这个时代,没咱俩什么事了,我们只能每天跟着大家一起上朝下朝,像个茫然的木偶,唯一得到的,就是熏染了一身朝堂上的御香回家。
对一个一腔热血的人,却报国无门,也是一种莫大的折磨。
岑参一辈子官运不济,做到最高的是嘉州刺史,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嘉州在四川乐山一带,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四川早就学着河北藩镇林立,虽然岑参虽然任刺史,却全然没有实际掌控权。面对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岑参自请罢官,但当时入蜀之路被堵塞,尸横遍野,就像人间炼狱。
岑参被拦在路上,只能勉强住在成都静候,在无望的日子里,作诗自叹,“吾窃悲尔徒,此生安得全”,恐怕这辈子是不能安全回到长安了。
到唐代宗大历5年,岑参终于没能熬过乱象,死在了成都客舍里。回想起来,可不只有跟随封常清的那段日子,才是人生中的巅峰时刻吗?虽然,当年面对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是“一川碎石大如斗”,是“赤亭道口行人绝”,但那时他雄心壮志,跟着封将军,内心满怀对军人的崇敬,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对整个时代的热爱。那时,他有希望。那就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啊。
大梁如姬/文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