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它的北面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地,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
两千多年来,旬阳县沿革纷繁,西魏时县名改为了“洵阳”。
由于“洵”字生僻难认,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最终定名为旬阳。
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
来自旬阳
现代考古已经证实,《史记》中关于秦陵地宫中有大量水银的记载是可信的。
丹砂又称朱砂,古人以丹砂作为安神之药,也常常用作颜料。丹砂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物,是提炼水银的主要矿物原料。
在旬阳青铜沟的大山之中,地质工作者们发现了上千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古矿洞,洞中还有人的头骨和采矿工具。根据这些线索,他们最终发现了旬阳公馆—青铜沟大型汞锑矿床,已探明的储量达14700吨以上。
秦岭的大山之中,自古就有许多南北走向的通道,其中,与旬阳连接的就有库谷道和子午道。可以想象,2000多年前,人们完全可以用人背马驮的方式,通过秦岭山中的这些道路,将水银运送到骊山脚下。
汉调二黄悠扬婉转
清朝中期,汉江水运兴盛,蜀河码头成为了鄂、豫、陕、川四地的物资集散之地,一时帆樯云集,商号林立,蜀河镇逐渐发展成为汉江中上游的一个商业重镇。
黄州馆是蜀河古镇上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整个建筑背依山坡,南靠汉江。据说,当年集资修建会馆的客商有二百家,可见当年蜀河商业的兴盛。
鸣盛楼戏台上悠扬婉转的汉调二黄,让远离故土的人们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亲切。
“八大件”回味悠长
蜀河镇著名的宴席 “八大件”中,有一道叫“墨鱼肉丝”的主菜最受食客喜爱。
烟波浩荡三千里,码头林立写繁华。2014年,蜀河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火烧狮子 粗犷热烈
“烧狮子”是蜀河人春节期间的一项民俗活动,据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十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就会请出一对精心制作的大狮子,沿着古镇的大街小巷边走边舞,挨家挨户拜访,为人们传递祝福。
这种罕见的“烧狮子”风俗,据说与当年在汉江上漂泊的船夫们有关。
蜀河镇“烧狮子”,每年只准备两只狮子。一只狮子的装饰以黑色为主,代表着一个常年在河边拉纤晒黑了的纤夫;另一只狮子为青色,代表着一个在家做刺绣的女子。纤夫和绣娘聚少离多。
因此,蜀河镇的人们在舞狮子狂欢之后,还会把两个狮子一起烧掉,让它们从此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中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
旬阳县有一个红军镇,这是中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
当年的秦巴山区缺医少药,一位名叫高中宽的红军指导员通晓医术,经常为当地的穷人治病疗伤,被百姓们称为“神医”。
1935年10月18日,红军在转战途中,以高中宽为首的14名红军战士奉命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撤退。
激战中,高中宽指导员和一位姓尚的班长不幸牺牲。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将两位烈士的遗体抬下了山,悄悄掩埋在了一处隐蔽的山岩之下,这两位红军烈士被后人称为“红军老祖”。
当地村民
1958年,旬阳县丰积乡改名为红军公社,后改为红军乡,2011年红军乡更名为红军镇。2017年,旬阳县红军纪念馆被国防部命名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
汉江是旬阳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汉江为旬阳带来了繁荣,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旬阳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珍贵的航运文化。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来源:CCTV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