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右翼部落旗(达尔罕贝勒旗)是从漠北蒙古(外蒙古)南迁来的蒙古族部落,在风俗习惯上与内蒙古其他地区、旗县的蒙古族相比,有其显著特色。

清末喀尔喀蒙古族妇女
(一)婚礼
1、订婚
喀尔喀右翼部落人有两种订婚方式。正如该部落人俗话说的“出世前的牢固姻,走路后的金银婚。”就是喀尔喀右翼部蒙古人两种订婚方式的真实写照。
其一,邻近浩特、吾素的友邻两户的媳妇有身孕时,两家大人就共同商定,“如果两家生的孩子是一男一女,长大后就结成夫妻”这叫作指腹为婚;如果两家生的都是男孩或女孩就结为兄弟、姐妹。
其二,有儿子的人家父母看中某家姑娘之后,请喇嘛或先生查看属相是否相合。如果相合,就请一位能说会道、处事慎重的远近有名望的人(媒人),带上桑白(哈达的一种,质地为白绫)到姑娘家,以示提亲。姑娘家大人愿意将姑娘许配就留下桑白,以示同意。并说:“亲家已定,所商之事圆满成功,为了这桩永不分离的姻缘,留下桑白!”来明确表示订亲。这被称作“留下桑白”。
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就说:“愿咱们在其它方面有友好往来”,并把桑白退回去,表示不同意。
旧时,喀尔喀右翼部落台吉(清朝时蒙古贵族的封号)家族之间绝不允许通婚。
2、商定彩礼
留下桑白后,双方就商议彩礼的数额和送彩礼的日期。男方请两位德高望重处事慎重的人,带上酒、秀斯(羊背子)、圆饼等礼品到姑娘家。姑娘家也选择两位德高望重的人,同男方商谈,双方都郑重其事地议定彩礼数和送彩礼的日期。
3、选择结婚日期
大致定下结婚日期后,双方要专门请喇嘛或先生选择吉日良辰,请诵经喇嘛、婚礼主持人、傧相(伴郎)、婚礼祝词人、陪酒嫂子、磕头娘、梳头人、帮忙人,备好服装、首饰、蒙古包、饭菜、酒、礼品、车马等。
4、宣布婚期,下请柬
宣布结婚日期时,首先向女方说,然后请诵经喇嘛,请亲朋好友。请帮忙的人时必须选一位稳妥的人带上鼻烟壶去通知结婚日期。
5、迎亲仪式
到预定的结婚日期时,男方一般派单数(包括新郎在内,迎亲人数提前和女方家谈妥,一般在5~9人)。接亲时,新郎挎上弓箭,带上新娘的婚礼服(包括坎肩、袍子、靴子、耳坠等)和给女方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送的礼品,还有孝敬丈母娘的礼品,前去女方家接新娘。
所送礼品没有固定格式,都根据自已家庭经济情况而定。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之前,女方家早已在新郎要下榻的蒙古包门前,摆好桌子,放上奶食、圆饼等待队伍的到来。
接亲队伍一到,双方的婚礼祝词人互相对祝词。新郎和接亲人进入蒙古包后,上茶,用奶食、肉食等招待。这时女方婚礼主持人宣布接亲仪式开始,端上秀斯、酒,敬酒,祝婚礼祝词,歌手唱婚宴三部曲。唱完每段歌曲后,大家都合唱“吉日嘎呀!平安吉日嘎呀!”(意思是幸福,平安幸福) ,同时,举起酒杯,唱祝酒歌。这称“吉日嘎吉日呼歌”。
婚宴三部曲是固定的歌曲。三曲过后,唱祝新郎新娘生活愉快、白头到老的吉祥歌曲,歌曲无限止地唱,歌声不断,祝福不断酒不断,这称做“婚宴三首歌,助兴千首歌”。喜庆、敬酒、唱歌、祝词融为一体的欢庆喜宴延续到晚上。当新郎需要休息时,把新郎请到寝室,晚宴继续进行。
第二天,再把新郎请到宴席包内继续宴请,到新郎、新娘起程的时辰,女方长辈者送给新郎弓箭,祝词人诵祝词,新娘也穿戴好婚礼服,坐在起程包内的东南角毡子上。新郎和嫂子及随从人员进入新娘所坐包内。为显示男子汉的雄风,把羊胫骨的大头给新娘让其抓住,新郎用左手抓住细头,以右手大拇指把用桑白包着的踝骨卸下来放进自己的靴筒里走出包门。新郎带来的嫂子给新娘戴上无顶帽子,用新娘出生的天干(蒙古民族惯用颜色表示天干)颜色相同的纱巾盖住新娘的头往包外走。这时新娘要故声大哭,新娘的伙伴们也拉住不放。同时,专门等候的大汉抱起新娘,骑上马、驼离去,走到看不见女方家的地方时,接亲嫂子让新娘抓住嚼绳,让别人拉住马的缰绳赶路。在接(迎亲途中新郎快马加鞭从新娘的左侧追赶上去,抓住嚼绳,用箭头把新娘的盖头掀起来看新娘的脸面。从前,新娘的盖头是到男方家后才能揭起看。可有一次,某家把新娘接到新包,掀起盖头一看,原来娶回的新娘是阿尔巴嘎尔的哥哥,叫巴尔巴嘎尔的大胡子老头子。从此,就有了途中掀盖头的习惯了。
6、给姑娘下茶
订亲、定彩礼、择定结婚日期是绝不允许姑娘知道的。女方家在做娉姑娘的准备工作时,也怕姑娘知道,所以就让姑娘到远方的亲戚家暂住,这叫做“瞒姑娘”。这样直到男方家来接姑娘的头一天才能让姑娘回来,并将其交给嫂子和做伴娘的住在一起。
届时,把姑娘叫到一个单独的包内,由家长坐正席,让姑娘和嫂子与伴娘坐在包内东南方,桌子上摆好奶食等丰盛的食品,同时还端上羊胸叉、心包囊、直肠等秀斯。这时父母对姑娘说:“按国法众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今送给婆家为人妇的吉日良辰巳到。姑娘啊!从今以后,要做家里的美容师,男人的好伴侣,愿你儿孙满堂,牲畜满圈,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白头到老”。
接着,嫂子也祝福说:“骏马要在草原上奔驰,姑娘要嫁到别人家,千里驹要在戈壁上吃草,心爱的姑娘要嫁到他人家,愿你尊敬老人,养育子女,愿你的家庭蒸蒸日上、五畜兴旺、平安幸福。”这个仪式被称做给“姑娘下茶”。
7、赛本巴好日劳
为了震慑和避讳婚礼期间可能出现的不吉祥之事,而使用本巴好日劳(一种避邪之法物)。赛本巴好日劳的人骑上快马,事先把本巴好日劳藏起来,走在男方婚札主持人跟前。男方婚礼主持人一旦发出比赛信号,男女双方都把本巴好日劳高高举起开始赛跑。准先到新郎包跟前,谁就把本巴好日劳掖在新郎包毡的西接口,视为胜利者。喀尔喀右翼部落(旗)人,非常重视新郎的本巴好日劳。
8、报平安
新郎快要回到家的时候,从男方家里迎出两个人,下马跪拜问平安后,马上返回去告知家人,这叫“报平安。”
9、祝福新娘
迎、送亲队伍到浩特后,首先两位新人与迎、送亲人一同,顺时针绕浩特三周后方可下马。而新娘则必须让一位属相与其相合的人牵着马,到蒙古包前铺好的白毡子旁停下,把新娘连同马鞍一起抬下马后,由嫂子们扶着从白毡子和门槛上的红毡子上慢慢踩过,步入新蒙古包内。
进入新蒙古包后,新娘换衣服,并用新郎佩带的刀鞘中的一根筷子分理头发,梳装打扮好,戴上全部头饰,两手拿着装宝的荷包,不扎腰带,由嫂子带进新郎的蒙古包。这时让新娘跪在包门口铺的羊皮上,由一位年长者(男、女都可)主持拜佛、拜火;同时向婚礼上的诵经喇嘛、男方的所有长辈亲属磕头。主持磕头仪式的人,日后就被称作“磕头父母”。
叩拜间,婆婆给诵经喇嘛献哈达,并求喇嘛给儿媳赐名。然后婆婆用新赐的名字叫儿媳,并给儿媳尝鲜奶。新媳妇给婆家长辈磕头时,长辈们绝不能空手受礼,必须赠送礼品并说些祝福吉祥的话语。婆婆亲手给儿媳戴戒指或手镯,并亲吻儿媳的右脸。仪式完毕,新娘正要退出时,门已被人堵住,双方祝词人互相对诵堵门词;堵门者认输后即可开门放行。
10、新娘与众宾客欢聚
众嫂子领新娘到婚宴蒙古包内,问候宾朋安康,同主持人交换鼻烟壶祝福,并和贵宾席的年长者们交换鼻烟壶进行祝福。接着婚宴招待员给客人上茶、上秀斯、斟酒,新娘致欢宴祝词,给宾客斟满酒。婚礼主持人捧起哈达,举起酒杯,致祝酒词。祝词结束后,众人齐说“愿祝福永存”举杯饮酒。再次斟酒之后,唱固定的婚宴三部曲,歌毕,众人共同祝福。接着众人给新娘、新郎赠送礼品后婚宴将全面开始,歌声不断,婚宴逐渐进入高潮。接进尾声时贺颂新蒙古包(蒙古语叫格日米拉呼),双方祝词人用红柳条插起熟羊尾和四根长肋骨并用绸子装饰起来,用双手高高举起。男方祝词人站在火撑子西南方,女方祝词人站在火撑东南方,二人同时诵贺新蒙古包的祝词,招福。把插在红柳条的祭品,插在新蒙古包的顶毡左右交叉处。按旧规矩双方亲属聚集在新蒙古包内欢宴庆贺,后来才演变成诵贺新蒙古包了。
婚宴气氛继续高涨时,女方主持人一边说着:“太阳近西山,婚宴时间长了,雨过天晴,来客该回家!”,一边起身要走。男方主持人见状,便再三请女方客人入座,继续欢庆。这时,女方主持人叫进新娘,让其跪在大包内东南侧,在袍襟上放上八块白石头说,“放下石头对地重,坐下人来地之贵”就走出去,由男方嫂子坐陪。
送亲客人走时,诵经喇嘛、男方父母等长辈亲属概不出去送,只在座位上起身祝平安。送亲人出门时,早有人提着送客酒,斟满杯等候在门外,给女方主持人和要回去的送亲人(小孩不敬酒,给带些糖果之类)各敬三杯送行酒,唱三首送行歌。到时,新郎与伴郎乘快马,跑到前方等候送客。因此,老练的送行人走的慢些,以便让新郎先行一步。
11、晚宴
喜庆婚宴继续到晚饭时刻(畜群已归圈后),东家送饭、秀斯,被称为“送晚宴”。男方牵着最肥壮的一只活羊,大木盘盛着秀斯,提着一大瓶酒,进入婚宴大包,祝词人诵唱:“太阳已落西山,夜幕巳降临,月亮出山头,喜庆婚宴还要继续下去,今晚上活秀斯一只,熟秀斯一个,酒一大篓……祝词完毕,婚宴席的长者拿出哈达给“送秀斯”的人,让其将此哈达栓在活羊的角或颈上说“请把活羊献给圣上,放归群吧!其它秀斯和酒留在此,作为晚宴的美味佳肴。”这样欢庆通宵达旦。
12、合枕
傍晚,新郎新娘由各自的嫂子领进洞房,解下婚礼服,让二人躺在一张床上,同枕一个枕头,熄灯而离去,这称作“合枕”。
13、拉天窗盖毡
合枕的第二天早晨,新娘的嫂子要在别人起床前,叫醒新娘,让其拉开天窗的盖毡。新娘拉开盖毡前,要在蒙古包北侧拴天窗盖毡绳子处的桌子上摆好奶食、糖果、胫骨、四个长肋等供品。新娘拴天窗盖毡绳时,嫂子祝福说“早起早富,勤劳致富”。然后把桌子上的供品放到包内东南角的柜子上,给新娘手上倒水让其洗脸,从供品中的四个长肋中割下一支,让新娘拿到拴狗的地方喂狗。
14、答谢宴
婚宴结束后,把跑前跑后, 忙里忙外的人都集中起来,宴请他们,以表东家的谢意,这称作“答谢宴”。答谢宴上东家要亲自上秀斯、斟酒,热情款待大家,并给每人送一份礼品,礼品的多少取决于东家的经济条件。
15、看姑娘
新媳妇娘家人在姑娘出嫁后的第三天或第七天,备上简单的礼品和哈达到亲家看望姑娘,关心和鼓助刚出嫁的姑娘奸好适应新环境,过好日子。俗称“探姑娘”。
16、离婚
喀尔喀右翼部落人认为,能同父母之命娶的原配媳妇白头到老,是祖宗赐给的福气和缘份,如和原配媳妇不合,要离婚也得经父母亲属和邻近长辈者允许,不允许时绝不能离婚。
上期回顾:最全最系统的喀尔喀右翼部落旗(达尔罕贝勒旗)历史(连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