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识的樵夫成为一代宗师,《六祖坛经》传世,中土唯此一人

本来无一物 惠能大师之所以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一首禅偈。 从未接触佛法,听闻《金

本来无一物

惠能大师之所以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一首禅偈。

从未接触佛法,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心开悟解,便离开老家广东新州,去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并在寺中劈柴做饭打杂,做一般的劳役工作。

此后过了八个月,五祖弘忍大师集合门人,让大家作一首禅偈,以禅偈优劣来确定禅宗祖师的继承人。于是,在寺院里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继承人神秀禅师,在众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还未出家受戒的惠能,觉得神秀的偈语还没有领悟心性空寂,于是也作偈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只要不断修行,就能达到觉悟成佛。惠能的偈,认为自己的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表达了与神秀渐修的不同意境和顿悟修行方法。

最终,惠能大师就是凭借这首禅偈,凭借着自己对佛法洞彻的理解,赢得了五祖的赏识,成为了禅宗第六祖。

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惠能大师年纪轻轻,才来东禅寺8个月,况且都还没剃度、受戒,只是个在寺院打杂、做劳役的。他继承五祖衣钵,五祖门人都不认可。为避免因付法而产生争端,惠能大师便南归隐遁。

十五年后,惠能大师见因缘成熟,便来到法性寺。一天,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大师听到二僧正在辩论关于风吹幡动问题,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争论不下。大师走到二僧面前说出了那句入选中学课本的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觉得惠能非平凡之辈,便请他到禅堂,探问深义。这才知道,他是五祖弘忍大师的传人,于是便为惠能剃度,并拜惠能为师。

后来,六祖惠能便在岭南一代弘法,大倡顿悟法门,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丰厚的义学底蕴相结合,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流行日广,成为佛教禅宗的正系。

《六祖坛经》

在中国佛教界,能称之为“经”的,基本上都是来自印度佛教的经书,只有一本例外,那就是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一部以惠能大师讲经为核心、经弟子以及其他僧俗集体整理完成的著作。

《六祖坛经》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介绍自己得法传法的事迹,并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以更深入人心的思想方式,将佛法和现实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把深奥的佛法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结合起来,而且破除对神灵的膜拜,主张对自心三宝的皈依,振聋发聩。

《六祖坛经》偈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