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晖:“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探究和思考 | 行知纵横

关注 作者 杨晨晖 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德育处副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教

关注

作者

杨晨晖

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德育处副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探究和思考,旨在探寻合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从“听”到“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为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设计了一道复述能力题: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部分,巧遇于勒的录音,要求听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菲利普夫妇意外遇到于勒的经过。复述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提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对一般学生要求概要复述;对中等程度学生则要求有表情地复述,即在复述中要有人物的言行、神态;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创造性复述,即改变叙述人称、改变叙述顺序,加上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等。这就是尊重差异,更好地关注“每一个”,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里“立脚点上求平等”,就是概述能力,立足以生为本、主动发展;“于出头处谋自由”,就是复述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旨在促使学生释放潜能、个性发展。“听”是“述”的基础;“述”是“听”的发展,从“听”到“述”是对课文的消化、理解、概括、表达的过程,锻炼的是学生语言感知力、概括力和口头表达力。长此以往,可以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做到口语表达的“信达雅”。

从“读”到“思”,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学时教师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的训练。这问题是“于勒的两封来信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中学生发现因为有了于勒的“福音书”,菲利普一家人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一看见大轮船驶过来,父亲总会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福音书”促使菲利普夫妇拟定了上千种计划而陶醉,其中更有计划用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婚事的成功,促成全家决定到哲尔赛岛旅行;家人吃牡蛎时又意外认出了衣服褴褛的于勒,这时母亲决定“应该把孩子们领开”……两封来信牵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增强了事件的戏剧性。

古希腊教育大师苏格拉底说过“优秀教学的本质在于组织得恰当的问题”。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思,巧妙设置“主问题”能调动学生带着释疑的心理去细心研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认识、建构的过程中,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读”到“思”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析疑解疑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独具匠心,认真设计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开发学生思维的点金石。

从“内”到“外”,培育拓展迁移能力

拓展迁移是促成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钥匙”之一。新编语文教材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世界先进文化的天光云影。基于此,教学后教师印发《变色龙》节选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并回答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了降低阅读门槛,教师用思维导图法对《变色龙》的情节做了介绍以帮助学生缕清思路,自主研读。因拓展有方、延伸有度,学生学之有趣,习之有得。比较阅读中学生理解到《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反复无常来讽喻那种狡猾善变、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习语文最重迁移,拓展具有高迁移性与高生长性,从“内”到“外”,不仅能建构知识,生成可迁移的技能,而且阅读思维的核心素养也得到孕育和发展。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做出合理的设计:可向同一作家,或同一主题、同一题材的作品拓展,久练成习,达到从已知探未知获新知的目的。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拓展迁移过程,更是一种学法探究和能力建构的过程。

从“读”到“写”,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从阅读和写作关系上看,阅读是花,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果,是外化的表达,读写结合、知行合一就是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培育有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的人。续写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意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等。为了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后教师设计二道穿越时空的写作训练题,学生可任选一道。(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表情言行会怎样?用200个左右字来完成。(2)如果你是文中的若瑟夫,见到了分别十年之久,穷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会有怎样的举动?用150个字来完成。要求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续写。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情景。习作者可根据菲利普夫妇贪婪的性格和“我”富有同情心的心理,调动自己的表象贮存进行再造性的想象。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且帮助学生筑起写作基石,从“读”到“写”看似寻常,实则有“青山着意化为桥”之效,培育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达到阅读与写作比翼,知识共能力齐飞。

从“写”到“改”,培养习作修改能力

《楚辞·九歌·湘君》曰:“美要眇兮宜修。”与好的容貌需要修饰一样,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好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无一不是反复修改而见功的。在巡视中教师发现一篇学生习作《变色龙:菲利普夫妇》,并通过电子白板在课堂上师生一起修改。修改中教师顺势引导——变叙述为描述,变概写为描写,化抽象为具象,通过菲利普夫妇巧遇发大财的于勒时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文章主题:在人情薄如纸的病态社会,金钱是维系家庭亲情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修改让学生明白了作文的“应然”之道,然后让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达到“能然”之效。“书是一种工具,只可看,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为着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从“写”到“改”让学生在修改他人习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作为学习伙伴的成就与价值,并在修改他人习作的过程中领悟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及修改的思路;让学生体察到自我意识的成长,学习找寻属于自己的角度,有别于常人的表达,以培养创造精神。

从“改”到“评”,提升鉴赏评价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传到QQ群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作点评,因为“评”是“改”的反馈,又是“议”的深化。同时,教师也将自己的“下水文”《我见到了分别十年的叔叔》发到群上,营造平等自由的讨论氛围,于是,有机会邂逅这样的学生评语:

生1:“……我见他身穿一件破旧单衣,一头乱发,背拘偻着,脸是消瘦的,眼角和嘴角布满零乱的皱纹,象一块老柏树皮……”老师以多维的角度观察,以第一人称对人物多种视角兼有的描写,使续写既有坚实的客观性,又有生动的亲历性。

生2:“他走到饭店,停了下来,老板看见他便说:于勒,你上周的欠账还没有清呢!哦?我会——尽早……”从老师的吉光片羽中透视出于勒的生存状态,暗示于勒发财梦如肥皂泡般破灭了!

生3: “此刻,我欲前又止,这时,寒风带来一阵斜脚雨,我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到于勒叔叔身上,转过身走开……” “欲前又止”写出了“我”矛盾的心理,“我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到于勒叔叔……”一个动作表明“我”身上良知未灭,也符合“我”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

陶行知强调,“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实践证明:把评价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点评中会有“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的顿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点评的环节,让他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从“改”到“评”克服了重指导、轻练笔、略点评的倾向,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化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形成了追求过程的教育价值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提升了学生读中赏、赏中品、品中悟、悟中评的审美鉴赏与评价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课堂“变脸”、模式“变样”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并建构起“听、述、读、思、拓、写、改、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这是一个遵循能力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即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思维能力、拓展迁移能力、快速写作能力、文章修改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