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营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的成功之例

湖南泰和医院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建立了“三动、三通、三定、三赢”的医联体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万康医院医联体挂牌现场。

湖南泰和医院。

红网时刻12月19日讯(通讯员 肖欢 马景)湖南泰和医院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建立了“三动、三通、三定、三赢”的医联体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湖南泰和医院医联体建设模式

1、成立组织机构,实现“三动”

湖南泰和医院在2017年成立了医联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8人,工作职责是负责省级三甲医院的学科驱动、县区医院的医疗联动、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帮扶带动。

2、加强深度融合,实现“三通”

根据医联体成员单位需求,派驻相应专家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查房、会诊、学术讲座等各类活动,达到专业相通。为成员单位精准设计,加大人、财、物投入,重点打造成员单位的特色专科,为他们管理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对象提供技术支持,达到资源融通。与医保、卫健委协作搭建家庭医生签约就诊平台,签约对象就医与医联体成员单位享受同等的“一降一免一提高”优惠政策,病友在成员单位就可以通过线上办理预约、挂号、住院手续;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乡镇(社区)收费,泰和手术,转回康复的病种解决方案得到了医保局的支持;即将推出全省统一的电子健康卡便民利民,达到信息互通。

3、建立考核制度,实现“三定”

为保障医联体政策落地,医院配套相应的政策:1、定人,规定下医联体的专家必须是三年以上的主治医生或者副高以上的专家,晋升中级和高级以前必须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工作六个月以上;2、定时,科室对口医联体成员单位不能少于一家,科室到成员单位对口帮扶的时间年累计不少于三个月,专家业务查房每周不少于一次;3、定补助,医联体外派的专家除正常享受科室的待遇外,同时可以享受每月津贴,医联体部对外派专家根据《医联体专家考核办法》每月一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核发外派津贴。

4、争取政府支持,实现“三赢”

民营医院要想突破公立医院的重围,打开医联体市场,首要的是主动作为取得政府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认可,将之纳入当地医疗资源配置的范畴;其次,就是要放下身段,诚心以待,在维护医联体单位核心利益前提下,倾囊相授,耐心培育;再次,就是要打铁还要自身硬,必须具备学科权威、技术指导、 资金实力等优势资源,畅通上下转诊的绿色通道。

湖南泰和医院医联体保障体系

医联体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得到医院的全方位支持和全面共识才能运行,为此,湖南泰和医院突破固定思维,大胆改革创新,做到“四个保障”:

1、组织保障。医院调整了组织架构,董事长下面分设医疗和经营负责人,医疗和经营下面设立九大中心,职责分工明晰,从组织上保障了医联体服务体系的高效性。

2、技术保障。以五大中心引领医院学科发展,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抢救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带动肿瘤多学科、神经外科、骨科等重点专科的联动发展,从技术上保障了医联体服务体系的安全性。

3、人才保障。按照每个临床医技科室“1234”基本要求搭配人才结构,即一个正高、两个副高、三个主治、四个执业医生;引进省级三甲医院特聘教授22人担任首席专家;鼓励医院自有人才晋升晋级,三年晋升副高以上的达到50余人,从人才上保障了医联体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

4、资金保障。为了全面落实构建医联体体系战略,医院从人才、学科、设备、文化宣传、培训等多层面加大资金投入,每年用于医联体的直接专项资金达到700万元以上,成员单位免费享受三级医院专家资源,免费上三级医院进修培训,充裕的资金保障了医联体联得更紧、联得更实、联得更强。

医联体成果丰硕

通过两年的实践,湖南泰和医院医联体服务体系共有79个协作成员单位,其中省市级9个,县区级成员单位1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养老共建成员单位11个,社会办医院成员单位16个。

学科建设得到了医联体上游省部级单位的全力支持,省级专家来院坐诊、查房、学术活动等2120人次,甲状腺诊疗中心专科在全省具备较有影响力的品牌美誉度,省级重点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去年外派成员单位专家参加会诊、查房、讲座等2672人次,接受县乡成员单位进修培训学术活动56人次,开展省级继续培训教育项目和胸痛中心区域建设会议6次,参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大型活动76次,妇科防癌普查11次,孕妇学校28期,乡镇中心卫生院成员单位共建特色专科9个。

上下转诊通道畅通,成员单位转到泰和医院的危急重症病友5130人次,同比增幅170%;转诊到县乡成员单位的康复病友873人次;有四家县级医院成员单位共建了胸痛中心,三家县级医院成员单位通过了卒中中心的评审。

通过医联体建设,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迸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县(区)卫健局组织的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2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县(区)卫健局组织技能操作比赛中取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江背镇、北山镇、黄花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

在医联体服务体系的推动下,医院的运行效率大幅提升,门诊人次同比增幅了31%,出院人次同比增幅53%, 三四类手术量比医联体建设以前增加180%,业务收入总量同比增幅42%;移动医疗服务系统和医保审核系统上线提升了医疗医保的管理水平;CT、MRI、PET/CT、DSA、直线加速器等大型设备利用率提高了75%;投资四亿元的二期工程已通过规划审批,即将破土动工,将新增床位1200张,在长沙高铁新区将新开办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已经取得了政府批文,这些都增强了事业发展后劲。医联体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创新,得到了省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肯定,董事长肖迪武被湖南省卫健委评为2018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一大批专家进入省级各专业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医院被评为全国“诚信民营医院”。医联体服务体系助推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可行举措。

着眼长远,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医联体建设,于民于他于己有利,一定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克服畏难情绪,主动作为着眼长远,真正将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对于竞争力明显弱于公立医院、舆情不佳、营收增速赶不上成本增速的各类民营医院来说,通过构建或加入到有效的医联体服务体系,可以起到提量增质、精做专科、彰显品牌、反哺基层的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