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新冠病毒极其狡猾,但因此存在巨大弱点!

文/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唐驳虎

新冠肺炎疫情举世瞩目,新闻消息轰炸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今天(1月31日)上午,一下又新增了近2000个确诊病例,比前几天每天千来人的增长速度又加速了。

全国病例人数近万人(9692例),再加上约1.5万疑似病例、10万多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几乎可以肯定明天(2月1日)确诊病例人数会过万,并且很快达到当年SARS半年传播周期的国内总感染人数的2倍。

病例继续快速爆发性增长,而且开始出现没有湖北接触史的外地病例、以及发现隐性感染者。

再加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全球紧急事件”,更是引发诸多并无根据的猜测与非议。

应当恐慌吗?很多人都在惴惴不安。

恰恰相反,从20日开始连续跟踪了11天,我终于等到了足够的、合理的数据,已经可以下最终的预言判断了。

但是,还是得从最基础的病毒学、传染学知识说起,并且要先说一些坏消息。

极其狡猾的新冠病毒?

冠状病毒类是具有外套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范围约60~220纳米(nm),平均直径为100纳米,呈球形或椭圆形,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

大约有10%的普通感冒就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但症状很轻,不受重视。

但最近20年,分别出现了三种由原始自然宿主蝙蝠,经过中间宿主(果子狸、骆驼)传入人类,并引发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冠状病毒,这就分别是:

2003年的SARS(萨斯、“非典”)、2014年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2019年的nCoV(新冠)。

SARS、MERS患者基本都是重症,潜伏期很短(1~2天),迅速高热。

发高烧是首次判断SARS疑似患者的最主要指标。当年到处都是测体温的仪器,发现发烧的马上如临大敌去检查。这样很快筛查出病毒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并阻断传播。

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很多都是轻症病人,而且甚至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无感感染者,自身毫无症状,却能把病毒传染给他人。

这给控制传染增加了难以想象的难度。轻症和无症状的感染者是非常重要的传染源,防不胜防。

试想如果一个传染病很多病毒携带者没有明显表现症状,但却能传染他人,如何能用简易的方法从上千万人把感染者都找出来?让全民都做试剂检测吗?

如果只看到这里,就不得不感叹这病毒实在是太狡猾了。几乎是特意设计的?

高传染性与高危害性,往往是互相矛盾的

但是,呼吸道病毒(也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病毒)的传染性与危害性是成反比的,越是致死性高的病毒,其传染性往往也越低。

简单地说,从病毒的角度来说,病毒其实并不希望杀死宿主,而是期望共生。传得又快毒性又猛的,大部分早就灭绝了,因为被感染者死得太快。

人类历史上杀人最多的4种传染病:Smallpox——天花、measles——麻疹、flu——流感、black death——黑死病即鼠疫,单位为百万,鼠疫其实不是杀人最多的,毕竟还是效力太猛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鼠疫,这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所面对过的最强传染病,没有之一。

鼠疫是附着在老鼠身上共存的鼠疫杆菌感染所致,同时具备传染能力强、传染途径多样(皮肤、呼吸道均可传播)、致死率高、致死速度快等多个特征,甚至病人尸体都能继续大范围传染。

一次爆发可以在交通极其不便的中世纪从欧亚大陆一头迅速传播到另一头,成就了恐怖的“黑死病”威名。

再加上鼠疫的自然宿主是鼠类,并经由无孔不入的跳蚤散播,人类不可能消灭所有的鼠类,所以鼠疫永远都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因此,鼠疫在所有的传染病里,恐怖程度绝对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的霍乱,致命性很一般,则是因为通过不清洁的饮水传播,往往可能是在短期内极为迅速地出现成千上万的的病患,摧毁一个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全部应对能力,所以也很棘手。

但霍乱主要局限在不清洁的印度,19世纪后才传播到其他地区,大部分地区不会受到威胁。最古老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天花,则是通过接种牛痘被人类围剿消灭了。

现在《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唯二的甲类传染病就只剩下鼠疫、霍乱。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只是列名乙类,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同批还有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SARS、MERS、nCoV

所以,除了开挂的鼠疫,自然界是公平的。

在三种呼吸道冠状病毒中,MERS 死亡率最高——

在中东高达40%,后传染到韩国后医疗条件提升,才把死亡率降低到20%(186人感染38人死亡),并把总死亡率拉低到35%。

但MERS的人均感染传播人数,也叫基本传染数(R0)就只有0.7,相当于1个患者平均只传染0.7人,疫情很快可以趋于收敛状态。

这就是因为MERS太强了,除了造成肺部重度感染、呼吸窘迫,还会造成肾衰竭。患者死亡太快,缺乏感染传播的机会。

SARS的传染性要高一些,一般估计R0在2~3之间——这还主要靠少数超级传播者1个人感染80、120甚至180人所致。

但SARS的死亡率开始只是17%,后来被大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拼力降到了6.55%,全球平均10%。

现在看来,nCoV新冠将会是一种传染力高于SARS,危害性、死亡率大幅低于SARS的新病毒。

呼吸道病毒的传染性

再从实际传染能力上讨论一下呼吸道病毒。

普通感冒病毒和流感病毒能够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所以感冒的传染性才会如此之高(流感R0是8)。

SARS和MERS在空气中的存活能力,都要比普通感冒病毒低,所以绝大部分传染都发生在近距离接触比如体液这个环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nCoV的传染方式和SARS差不多,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具备普通感冒那样的远距离空气传播能力。

另外,普通感冒是上呼吸道病毒,流感通过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影响到下呼吸道(气管和肺内支气管)。

SARS病毒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是人类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这种受体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表皮细胞上,也就是较深的地方。

从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病毒不太容易被咳出来,所以SARS的传染概率较低,但毒性较强。

所以SARS当年的传播,特别呈现出集中在一个个“超级传播者”的特点。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感染了SARS的病人整个肺部都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这就是为什么SARS的致死率远比普通感冒、流感高的原因。

至于nCoV,从基因分析和临床实践看,也会影响ACE2。

但综合来看,各方面的传染性、传染特点至少是介于SARS和普通感冒、流感之间。

nCoV的R0会是?

中国疾控中心目前对nCoV的R0估算是2.2。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根据截至1月24日的数据,估算得出R0为2.6。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认为,nCoV的R0在为3.30到5.47之间。

兰开斯特大学研究人员Jonathan M Read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月24日发表的预印本认为,此病毒的R0系数为3.8(95%置信区间为3.6-4.0)。

但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生物数学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数学团队,以及来自加拿大的科研团队合作,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统计计算方法,估测出此次nCoV的R0高达6.47(95%置信区间为 5.71-7.23)。

由于大于1就能呈现指数性增长,R0数字大一点点,指数扩张最终的结果能差出几个数量级。究竟谁是对的?

事实上,像这种数据评估,一般来说需要大量更准确的数据,目前这个疾病刚刚起来,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数据还需要再进一步验证。

而且,R0的本来意义,是指在没有外力介入,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

换句话说,这是描述“如果什么防控措施都不做,大家都是易感人群时,一个人患者能传染给几个人”的一种“最坏的情形”。

R0不是用于预测的,而是警告和建议。建议尽可能采取措施,降低传播指数,最好R0能够最快速度降到1以下。这就实现了病毒传播的终结。

通过游戏了解病毒进化?荒谬!搞反了

从 2012 年至今,任凭 App Store 排行榜风云变换,却始终有一款策略游戏常驻榜单,这款名为《瘟疫公司》的游戏伴随着愤怒的小鸟的时代起飞,一直到如今王者的时代还在坚挺着,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现在,随着nCoV病毒疫情的扩散,《瘟疫公司》重回榜首。游戏就是设计一款最厉害的病毒杀灭全人类。

很多玩家津津乐道于在这个游戏里如何快速用病毒“感染全人类”的“经验”——

通关要诀就是,病毒前期无任何症状,没有致命性,这样快速传染,不容易引发主意,然后感染了几十亿人后,再变异出致命性。

而实际上,现实中的绝大部分病毒传播,病毒的确是在不断快速进化与变化,例如国外测得的nCoV感染者基因序列,就和1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标准序列出现了一点偏差。

但病毒感染是从野生动物到人类,总的方向是逐步在人类身上适应生存。

至于说瞬间扭转病毒毒性开关——那这就是纯粹的上帝视角了,现实中的生物进化(准确说是演化)才不是这样随心所欲的,而是无数现实的博弈形成的,最终指向了一个恰恰相反的方向。

所以,正常的病毒变异方向不是变得更厉害,而是更温和——

如前所述,向更厉害变异了的病毒,能更快的杀死宿主,至少更快地让宿主进入隔离医院、进入重症监护室,自己也就失去了传播的机会。

恰恰是那些变得更温和的病毒,才有机会在人群中更广地扩散传播。所以仅从理论上推演,毒性必定随着逐次变异减小,但是传播性会逐次增加。

“瘟疫公司”开发商Ndemic Creations 日前发布声明提醒玩家:

“请记住‘瘟疫公司’只是一款游戏,而不是科学模型,我们始终建议玩家直接从本地和全球卫生部门获取疫情的相关信息。”

那么,公共卫生部门提供给公众的疫情信息,会能解读出什么奥妙呢?

这就是下一期的关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