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原来芍药也能说“我爱你”

春天,是希望,是新生

也是爱情萌芽的季节

风轻盈,雨缠绵,万物萌动。此情此景,若心有所爱,爱亦愈加温柔动人;若心未有所属,也会相信将有一个美丽的邂逅,正在春日的某个角落慢慢生长。

每一年,西方情人节都在春天如约而至。原本是女子乞巧的“七夕”佳节,近年慢慢演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但在古人看来,真正关于爱情的节日,大都也还是在春天。如春节期间的元宵节,就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再如农历三月初一的双蝶节,诉说着“梁祝”的千年传奇。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早在《诗经》就有记载,比始于三世纪的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多年。

“上巳”,即三月第一个巳日,每年日期不定,魏晋以后才确定为每年的三月初三,因而上巳节又俗称“三月三”。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妇者会之。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周礼·地官·媒氏》)

在周朝,除已婚男女和家有丧事之外,所有未婚适龄男女都要参加这个由官府组织的“春日联谊”。他们或和自己的情人相约出游,或在游春嬉水间,自由地寻找意中人,私奔不受立法约束,无故不参加的人反而要受罚,可以说是一个“着之律令、载之典籍”的法定情人节了。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上巳之日,春水河畔,年轻的男男女女手持芳兰,在人群花海寻寻觅觅。或一见钟情,或倾慕已久,面对心仪的少年,女子没有胆怯忸怩,而是爽朗邀约:

“去那边看看吗?”

“已经去过一趟了”。少年憨傻,似乎不解风情。

“再去一趟又何妨!”。如此率性热烈,真诚可爱。

男女同游,临别赠一支芍药定情。

成语“采兰赠药”或“采兰赠芍”便由此而来,比喻男女互赠礼物,以示相爱。芍药,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象征爱情的花卉。

芍药,又名“将离”。相见欢,别时难。一支芍药,既可以是初次定情的信物,又可以是临别将离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念念不忘。

象征着爱情的芍药,与牡丹相似,很多人不懂得分辨。其实,前者为草本,花型较小;后者为木本,枝干结实硬朗,花型也较为硕大。二者在叶子形状上的差别也比较明显。

牡丹叶片宽,正面绿色略偏黄,反面有一层白粉的感觉;而芍药叶片狭窄,正反面均为墨绿色,较有光泽。

(牡丹)

(芍药)

牡丹为“花中之王”,雍容华贵,象征着繁荣、圆满;芍药则为“花中之相”,代表着有情人的相恋、相思和相守。如宋王禹偁《芍药诗序》说:“百花之中, 其名最古。作为定情物相赠, 以结恩爱之情或琴瑟之好。”

近年来,“七夕”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情人节,因芍药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有人便提出了芍药为七夕节代表花卉的说法。但比起“七夕”的女子乞巧和“牛郎织女”婚后异地的鹊桥相聚,上巳节确实更具有情人节的内涵,不仅是广大单身男女相遇相识、动情定情的春日盛会,还是小情侣们相约相见、难舍难分的浪漫佳日。而寓意爱情的芍药,也是在春末夏初开放,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植物特性,都更应该是上巳节的代表花。

自宋朝理学盛行,礼教逐渐森严后,上巳日的情人节风俗渐渐衰微。如今我们说起三月三,更多的是游春踏青、荠菜煮鸡蛋,还有黎族的谈爱日和壮族的踏青歌节等少数民族这一天的节日习俗了。

“农历三月三,荠菜赛灵丹”。每当荠菜开始出现在菜市场、超市或路边小摊上,就是在提醒人们,暮春已到,接下来的春光要珍惜,再珍惜。

爱情有很多种样子,纪念爱情的日子也不用拘泥于哪一个。 无论是“七夕”“上巳”,还是西方的2月14日,我们的 “520 ” 网络情人节,或是任何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两个相爱的人都可以给予彼此深情和惊喜。

如果可以,今天就约上心爱的人,赠TA一支芍药,一起过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情人节”吧。

如果还未遇上那个TA,也莫要辜负这大好春光,到春意盎然处,像遇见一树繁花那样,遇见“爱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