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新调整:一核四区,361.6平方公里

2020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

如何落实中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6月3日召开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推出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科学城实拍|图自网络)

科学城怎么建?

“一核四区”功能布局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将如何布局建设?《征求意见稿》中明确,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将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另外,成都科学城的核心区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规划布局独角兽岛、兴隆湖产业园、鹿溪智谷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地等5大产业社区。

“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图自网络)

科学城将很“智慧”

打造成都5G智慧城 云锦天府IDC数据中心…

如何促进优质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加快向科学城集聚?《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天府海创园、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等核心区域,先期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示范点;打造面向全球的科研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筹建天府“科创板”;持续开放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科技应用场景,搭建面向全球的新经济新技术展示体验大平台。

为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科学城将构建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数据处理运算基础设施,部署科学城主体框架和仿真系统;加快推动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中心、云锦天府IDC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全国一流的存算一体服务能力。

同时,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上云”,打造成都5G智慧城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面提升“城市大脑”统筹能力,打造智慧企业、智慧园区、智慧城市。

(科学城实拍)

科学城将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

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携手重庆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布局更多分支机构,争取量子通信国家枢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两地要素双向流动。

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高质量举办西博会、创交会等活动;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与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学城加强创新协同、成果对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融入全球创新,鼓励在蓉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在蓉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合、集聚、使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科学城实拍|图自网络)

科学城将改革“破局”

率先探索建立创新项目非常规评审机制和支持机制

聚焦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率先开展重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1. 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

2. 试点以知识产权等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投资的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制度。

3. 发展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在科学城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

4. 建立以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为标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

(科学城实拍)

目前,成都科学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务实行动正在稳步推进。紫光·天府芯城作为成都科学城的高能级高层次项目,依托紫光集团头部产业力量,着力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引进,联合成都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及科大等知名高校,成立产业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度贴近产业发展实践,深度整合产业研究力量,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为推动成都科学城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紫光·天府芯城全球招商火热进行中,诚意邀请各大企业和远见之士加入,共筑新经济产业新城美好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