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调研手记
乡村调研手记030
在上一篇手记《》中,我们说到地扪已于去年年底正式脱贫。
但是由于脱贫方式过于依靠政府补贴,当地没有支柱产业等问题,还是会出现返贫的可能性。
如何在后脱贫时代稳定维系脱贫成果,促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地扪以及类似西部地区需要面对,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问题本质出发,促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无疑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1
明确地域特色,塑造多元乡村
在我国,当一个经济模式成功时,各地都喜欢争相“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系统化的分析与衡量,而常常是简单直接地“粘贴复制”。
如地扪村所属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一个西江千户苗寨,其在主打旅游业经济发展模式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于是附近地域都计划往西江千户苗寨的模式上发展,意图打造出“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西江千户苗寨”,但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没有任何叠加价值的复制品,很难吸引或分流固定的消费群体,开拓新的消费群体的概率就更低了。所以,成为复制品的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因为当第一个出现的时候,在价值上讲它还是稀缺品,但是当第二个、第三个雷同品相继出现时,价值将被大打折扣。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区域特色,有的体现在自然生态方面,有的则体现在人文基底方面,佳者,或许两者兼具。
故此,同一地域地区,也不应该总是寻找相似点进行统一内容模式的发展,而是应明确每一地域的特色,进行模式互补或模式升级,以期创造新的价值或形成价值的叠加。
例如,在西江千户苗寨已经发展民族旅游的情况下,作为同质性很强的地扪则可以选择其它产业模式的发展。
药食同源的产业模式、乡村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等等,都是可以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有可能进行开拓的领域。
如此,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才能塑造多元乡村,盘活互补循环的路径,否则很容易陷入死循环。
2
城乡结合,撬动乡村的多业态发展
当然,多元乡村的发展,从根源上来看,都还是要发展产业,只是产业内容、形式以及模式,因为不同地域的特色,而有所不同。
乡村产业的发展,不能再是简单的第一产业或是粗加工的第二产业发展所能支撑的,而是在城乡结合的背景下,贯穿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如在手记《》中所述,类似地扪这样的精耕细作的小规模农作地域,应该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建立城市消费群体的靶向目标,连通耕种农业、体验农业与服务农业。
同时,还可以构建以第一产业为基底,二三产业联动的衍生产业的闭环发展,如此市场、资本、交通以及物流等乡村短板资源将会逐一被攻克。
另外,在西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时候,往往引资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人人都想锦上添花后分一杯羹,很少有人愿意冒着极大的风险雪中送炭。
此时,可以考虑产融结合的途径,以获得更多可以调动的现金流,稳定资金总量,来开拓市场。用更高效互补的方式,撬动多元乡村的多业态发展模式,创新多元盈利模式。
或许,一个农业产品或其衍生品的赢利点并非在其本身,而是附着在其身上的服务价值或是一个相关联的金融产品的价值。
3
公平贸易,构建城乡平等价值交换机制
在撬动多元乡村多业态发展的同时,还要构建城乡平等价值的交换机制,即公平贸易。
顾名思义,公平贸易是一个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的贸易活动伙伴关系,追求贸易的更大公平性,以确保那些边缘化地区亦或是边缘化劳动群体的权益,以期致力于人类贸易的生态永续性发展。
多年来,国内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彻底撕裂了城市与乡村。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就是不断被边缘化的地域,更多的资源由乡村流向城市,城市反哺乡村的很少。
两者之间的价值交换也极度不平等,往往乡村所提供的农产品都以低廉的价值被估量,并与城市交换。
乡村的村民价值观也一切向城市看齐,却忽略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这也是在之前的手记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故此,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城乡之间公平贸易的价值交换机制,以保障作为边缘地区以及边缘者的劳动价值以及劳动权益。
以新的价值交换机制,重新估量与平衡城乡之间的公平贸易,促动双方的良性贸易发展。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地扪生态博物馆执行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