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咱家乡好,曹县王集镇“预告”来啦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8日讯(见习记者 曹可凡) 曹县王集镇位于曹县城东5公里,西邻京九线,东临德商高速,镇域面积4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4万人,主要支柱产业是皮毛制品加工。2018、2019连续两年税收过亿元,今年1-7月份,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755万元,同比增长26.63%。

王集镇回族群众较为集中,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毛纺业就成为王集的支柱产业,主要是原材料加工,产业档次、附加值较低。近年来,王集镇立足毛纺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强镇”发展思路不动摇,全力做好产业链招商、园区化经营、抱团式发展文章,不断推动毛纺产业转型发展。

做好产业链招商。为贯通从洗毛到纺纱再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王集镇主动到浙江、江苏等产业成熟地区,针对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山东捷德皮具有限公司前身是江苏无锡的一家毛纺企业,由于竞争激烈、效益不佳,企业想转型从事皮革制品加工销售。但受环保政策影响,别的地方都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王集镇凭借完善的园区环保设施配套,十足的底气,主动与该企业对接;企业也看好王集镇在原材料、环保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决定落户建厂。目前,企业已投入运营,全部投产后年可生产箱包300万个、皮带500万条,实现产值10亿元。去年占地240亩的高档皮草产业园又相继建设,建成后可极大延长高端皮制品产业链,“江北地区皮毛制品集散地”正呼之欲出。

做好园区化经营。随着产业日益壮大,作为传统产业,毛纺产业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必须走园区化、集群化路子。2017年,县委县政府在王集镇建设了总投资35亿元、占地1200亩的毛纺服装产业园,并高标准配套污水处理中心、供气中心等基础设施,园区设计入驻企业40家,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90亿元,税收4.6亿元,逐步打造江北最大的产商一体、多元融合、功能完备的产业聚集区和产品交易集散地。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4家,其中6家投产运行并形成税收,总投资逾10亿元。

做好抱团式发展。毛纺产业准入门槛低,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线较多,随着劳动力成本升高,利润空间减少,企业之间难免发生恶性竞争。为此,王集镇牵头成立毛纺协会,整合多余产能,将经营状况不佳的小微企业并入龙头企业,从事产业链不同环节生产,增强了产业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影响力,实现了抱团发展。目前,王集镇毛纺产业已发展为年产值30多亿元的重要支柱产业,硬是把一个家家“洗毛”的皮毛生意做成了分工明确、集团发展的大买卖。

被列入市级重点镇以来,王集镇始终把重点镇建设作为统筹经济发展、建设幸福王集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宜商、宜业、宜居”目标,强力推动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对接城区、承接转移、融为一体、打造特色”的基本定位和“多规一体、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原则,聘请专业建筑设计院,编制了镇域总体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和中心社区建设规划。

中心社区规划用地1200亩,全部为小高层和多层电梯洋房设计,建设面积60万平方米,涉及9个行政村3400户,人口入住规模1.2万,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商贸市场、综合服务中心、民俗博物馆、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社区建成后可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目前已建成8栋电梯洋房,入住350户,并按照“20有”标准科学配置城镇附属设施,建设全长6公里城市道路标准的“两纵两横”路网,建成两所省级标准化中小学,改造了镇卫生院、敬老院,配套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镇区功能日益完善,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力。

王集镇立足长远发展目标,按照产城融合这一主题思路进一步修编了城镇建设规划,科学谋划城镇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逐步实施多功能文化广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等工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