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密码——准工坊

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志象征。

松木与樟木的淡淡清香清香令人愉悦。不经意剥离的木屑也宛若一份迷人的艺术品。

谁曾想过,长安街畔高大的城市办公空间内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迷人的传统木作工坊所在。这里就是今天分享的所在北京建院“准工坊”。

null

准工坊

null

斗栱是中国古典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分,它在柱子的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集中到木柱上。还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显得更加深远,优美壮观,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null

基于小型木构搭建的中国传统建筑建构

中国古代建筑工匠常常巧妙地选择合理的几何形平面和简单的体型,用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现存的古代建筑物,平面和体型大多是规则的简单的、对称的,这些建筑的刚度与质量中心也非常的吻合。均匀对称的形态最大化平衡了各个方向的受理,这也使得建筑更加的坚固。

中国传统建筑以柱子承重的木构架形式,而不是以墙承重,这是中国建筑不同于世界其他体系古代建筑主要以砖石墙为承重体系的重大区别之一。能工巧匠们创造了许多巧妙方法,使传统建筑的结构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构成的稳固整体。同时,木材具有柔性,有一定的变形的能力,构架的节点又大都使用榫接,使得整体建筑刚柔协调,当大震来临时地震的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可以由连接结构的变形而快速释放。

null

null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考察团前来参观考察,来访者也好奇的拿起传统的刨子直接试了起来。

null

以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斗拱技艺为基础,旨在搭建一个中国古建筑木作技艺的培训交流平台,并且不定期的举办传统工艺的宣传、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一个实践活动基地;让青年建筑师、建筑及艺术院校学生、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乃至普通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研究古建筑工法,使他们了解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斗拱技艺,领略成熟的建构体系,引导他们静下心来做事,并挖掘潜在的中国古建筑木作技艺爱好者及传承人。 通过这一平台也使建筑师意识到,高度成熟的传统建筑系统的至高境界。我们也希望通过该平台将中国古建筑木作技艺由建筑师范畴向社会进行普及推广,切实地深入社会,深入大众,填补目前整体行业乃至社会在类似机构设立上的空白。

古建非遗传人教学。每期课程为期一年,先从了解斗拱构造开始,到熟练使用工具,最后在学期结束时每人完成一件斗拱的制作。开课以来接待了公司内外建筑师及社会各界爱好者。他们对中国古建筑木作技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并参与制作。这也说明了中国古建筑传统木构在大众眼中极具神秘感和吸引力。

null

办公楼中的传统工坊

null

数千个各色的传统木斗放在一起极度震撼,这可是准工坊主理人米俊仁老师的私人收藏。

null

非遗传人,谢长青师傅正在专心的制作传统斗拱

null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客人们再次拜访中国园林博物馆设计地 当年的设计人北京建院的EA4工作室的张耕介绍着当年场馆建设的那些趣事。

null

加拿大木业代表团北京考察,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吴吉明陪同参观

基于斗拱建构的中国传统建造技艺是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深受世界的关注。

尽管斗栱的智慧体系如此有意思,而现在却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去学习与制作。

将斗栱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产品化,让传统技艺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国古建筑木作技艺的精髓为更多人所了解。而这也是“准工坊”中匠人们的梦想。

未来工坊将进一步向社会开放,保持它的学术与公益性。让学者、文创机构和普通爱好者随时来共享资源和参与活动。

目前,中国智慧组装玩具——斗栱系列玩具即将面世。难度分级,小小的插件可不断叠加生长,直至拼装成一个完整的殿宇乃至院落。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图片文字整理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吴吉明(微信:wujiming1978)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