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大将军】
正德十二年八月甲辰,边关传来警讯,小王子又来闹事。此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因父丧正丁忧在家,华盖殿大学士梁储、谨身殿大学士蒋冕、东阁大学士毛纪代为主持内阁事务。第二天一早,他们早早来到豹房找朱厚照汇报,等了半天,等来的是一张苦瓜脸的钱宁:皇上昨晚跑了。
哦,跑了就跑了吧,皇上也不是第一次干这种破事。近几年他私出皇宫,夜不归宿不是一天两天了。
“去哪了?何时回来?”
钱宁快哭了:带着外四家,跑到关外去了!
学士们一下子懵了,皇上出关会有什么后果?他们瞬间想到了土木之变。
“还愣着干嘛!赶紧备马,追!”
好在朱厚照行军速度并不算快,几个老头子快马加鞭,终于在沙河(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追上了这位活祖宗。
一开口,他们发现这一趟算是白跑了,皇上根本不鸟他们。
“陛下,请立即跟我们回京!”
“朕回京,小王子就会撤退吗?”
“陛下难道忘了土木之变?此去凶险,倘若乘舆失陷…”
朱厚照脸色一寒:恐怕未必吧,朕有外四家护驾,谁说没有一战之力?
苦谏无效,老头子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幸好朱厚照能不能出城,还取决于另一个重要问题,城门是开着还是关着。
居庸关大门紧闭。
朱厚照不以为意,我是皇帝,叫人开门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但是在这一天,城门的开关并不由他说了算,说了算的那个人叫张钦。
张钦,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时任御史巡视居庸关。按照明朝以文制武的制度,张钦就是镇守居庸关的总司令。
朱厚照派人通知开门,关里的指挥孙玺和镇守中官刘嵩慌了,急着大开城门赶去接驾。
张钦制止:不能开关门。
孙玺脸都绿了:张大人,抗旨可是死罪!
张钦解释道:不开关,违抗天子命令,我们可能会死;开了关,皇上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肯定死;就算皇上平安无事,我们也难保不死。
“如果都是个死,不如死得有价值一点——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
孙玺和刘嵩面面相觑,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早死和晚死…是不是还有点不一样…
张钦不再多言,他下令闭关下锁,亲自把钥匙藏了起来,恶狠狠撂下一句话:敢言开关者,斩!
张钦久在军旅,认识得很清楚,小王子有五万人马,朱厚照的外四家只有6000多人。而且在京师呆了几年,战斗力如何还不好说,皇上这一去,不是羊入虎口?
他派人带话给皇帝,不能开门,原因有三:一、皇上出城,花费太多不说,北京还人心不稳;二、出门太远,您母亲和奶奶不放心;三、蒙古人有点厉害,您未必打得过。
朱厚照不耐烦了,这些道理,那些老头子都跟我说过啊,用得着你来重复吗?开门就完了!
张钦:不开。
“真的不开?”
“陛下要出关,请出示两宫(太后太皇太后)用宝。否则,臣万死不奉诏。”
朱厚照又找孙玺,他不开,你开!
孙玺:御史在,我不敢擅离职守…
“刘嵩,你开!”
“奴才不敢不开,可是,钥匙被张大人藏起来了…”
朱厚照气得不轻,好你个张钦,白天你不开,你总要下班吧!入夜,他再次派人来到城门传达自己的命令:立即开门!
使者看到的还是一张熟悉的面孔,张御史端坐城门口,手提一柄明晃晃的宝剑,戟指使者吼道:你是假的!
没辙了,前有张钦堵门,后有老学士们苦口婆心,赶来的大臣越来越多。朱厚照顶不住了,只得怏怏起驾回京。
难道他就此放弃了?那他就不是历史上最爱玩、最能折腾的皇帝了!
二十多天后,朱厚照的脱狱梦想还是实现了。
当然,张钦在的话是不会放他出关的。朱厚照策马冲出居庸关的时候,张钦正在巡视白羊口。根据记载,朱厚照微服溜出德胜门,在民舍里住了一夜,打听到张钦确实出差去了,“遂疾驰出关”。
临出关前,他安排谷大用守住关口,特别交待:任何试图通过居庸关的官员,统统拦住,不得放行。
就这样,朱厚照还不放心,一路上不停地问“张钦在哪(御史安在)?”
这个故事像极了逃学的学生怕家长赶来把他抓回去,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百密一疏,还是让朱厚照跑了。
这个皇帝虽然贪玩也知道好坏,他完全可以把张钦调走或者降职,可要那么做,朱厚照就是个真正的昏君了。
八月二十八日,朱厚照到达宣府,没几天大同总兵王勋就收到了一封奇怪的公文。
文书的格式很正规,内容也很中肯,叮嘱他要好好练兵,守好边关。乍一看没一点问题,可王勋却断定,自己遇到了诈骗犯。
这封公文的落款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王勋读书少,军界的门道还是拎得清的。众所周知,总督军务向来是文官的活,朝廷更是从没给过威武大将军的头衔。
这个威武大将军是哪冒出来的?朝廷派人来总督军务,怎么没人事先通知我?
王勋把文书一丢:去查一下,哪里来的骗子,莫不是活腻了,敢来消遣老子?
不久回报来了,这文书还真不是假的,这个诈骗犯就是当今皇上,朱厚照先生本人。
原来朱厚照到达宣府后,便决意把这里当做自己的西北指挥部,要和蒙古人大干一场。想当个拉风的军事主帅,首先得有个响亮的称呼,于是他一拍脑袋,给自封了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王勋苦笑,威武就威武吧,这位爷也就是心血来潮折腾一下,没几天他就会知道守边军人的苦,怀念他的豹房的。
确如王勋所料,拉风归拉风,宣府的设施还是太简陋了,朱厚照很快住不惯了,不过这难不倒他。
威武大将军住军营是应该的,可我如果有爵位呢?待遇不就能往上提一丢丢!
这还不好办,下旨,威武大将军朱寿,加镇国公!在宣府营建镇国府,一切规制,与豹房无二。
敢情这位爷,是真打算赖着不走了。
文官们不干了,拼命苦谏他回京,朱厚照不理。给事中黄钟等人又抬出了老朱的《皇明祖训》,来作为最有利的证据——“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任命,切记不可。”
你自己瞅瞅,太祖是怎么说的。
朱厚照却很敏感地指出了他们的错误——《祖训》中所说的对象是15个不征之国,其中并没有蒙古。正相反,朱元璋非常明确地指导了子孙对蒙古的政策——但胡戎与中国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朱厚照巡边,不是要对付那些不征之国,而是打到北京附近的蒙古。
黄钟,是你们错了,朕的行动完全符合祖训!
朱厚照这次出关,不能说他不是贪玩。他到宣府不久就故态复萌,每晚带着亲兵在街道上游荡,看到谁家有好看的女子就闯进去索要。搞得宣府一到晚上就家家闭户,即使白天,人们也要把门关起来以防不测。
没脸没皮的同时,他却没有拉下政事。朱厚照命令北京方面,所有重要奏章都要送到镇国公府,由自己亲自核准,才能实行。
皇帝虽然不在京师,权力仍被他牢牢握在手中,说明朱厚照脑筋是不差的。
朱厚照这次出关,也不能说他只是贪玩。因为他不是随口说说,确实干了件大事。
朱厚照是来教训蒙古人的,在宣府等了一段时间也不见蒙古人来抢劫,他觉得很无聊。索性跑到了离边境更近的阳和(今大同市阳高县),开始向将领们发布命令,先过过当指挥官的瘾。
好在,朱厚照期待已久的战争很快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