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句十分应验的古话,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事故的时候,国际上一片谴责的声音,尤其以西方国家谴责之声最甚,现在风水轮流转,日本最近的核污染问题在国际上闹得是沸沸扬扬,由于日本执意采用成本最小的将废水排海的方法来解决这次危机,故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强烈不满。
我们今天谈一谈和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上处于同一营垒的韩国。众所周知,韩国和日本是美国在东亚的两颗重要棋子,美国在对华以及朝鲜核问题当中十分依赖于韩日两国的参与。然而由于历史矛盾,领土问题等羁绊,韩日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并不能够做到完全一致,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态度。尤其是随着偏左的文在寅上台之后,韩国对朝政策逐步缓和,韩日矛盾就更加凸显出来。在本次的核排废问题上,韩国的态度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转变。
在讨论韩国的态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谈一谈此次的核废水排放到底会对东亚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技术角度来说,福岛核电站采取的是相对老旧的沸水堆技术。在出现核事故之前,由于福岛遭遇了9.0级大地震,原有的技术缺陷使得核电站无法抵御地震衍生出的海啸的破坏。日本不得不紧急的大量建造巨型储水罐来储存废水,然而这只是一步权益之计。
然而,若想真正的将废水处理干净,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技术成本,而这样的技术成本是不具备国际责任意识的日本现政府不愿承担的。所以说,日本政府索性想了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打算把废水排入海里。不排不要紧,一排就是大的灾难。首先,由于日本向太平洋倾斜了超过100万吨的核废水。这些核废水没有经过精密的处理,所以至少得需要数万年才能被海洋生态系统完全稀释。其次,由于存在洋流的影响,放射性的海水则会随着全球的洋流运动而走向世界各地,这对于全球环境来讲是不可预料的灾难。
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日本倾倒核废水使得隔海相望的韩国十分生气。民间和官方一度拿出了同仇敌忾的态度。韩国甚至还计划将日本告上国际海洋法法庭,这让看客们一度觉得韩国是来“主持正义”来了,然而,后来韩国态度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韩国外交官郑义溶公开表态称,“如果日方能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的标准程序对核废水进行处理的话,韩国不会表示反对。”这就让人十分费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实际上,这和美国的态度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尤其是随着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在奥巴马时期的亚太政策又或多或少的被摆到了台面上来。如果各位注意过拜登曾经的表态,你会发现其称会协调盟国以及伙伴之间的关系,继续向朝鲜施压。换句话讲,就是说各位小伙伴,你们自己有什么矛盾先缓一缓,朝鲜动不动就拿核武器吓唬我们,我们应该先集中精力对付他才是,这话很明显就是说给韩国和日本听的。
在阿拉斯加会谈之前,美国人也是做足了功课,在韩国和日本两个东亚盟友之间来回走动,自然他们肯定是想谈中国问题,或者说借日本和韩国两个盟友为自己在会谈之前“壮胆”。然而在美日和美韩的两个共同声明当中,却出现了不同的信号,在美韩共同声明当中,连“中国”这两个字都没有提,在这样的会谈当中,不可能不谈中国,但是连中国两个字都没有出现,只能证明韩国希望在这一个问题上混水摸鱼,两边不得罪。这种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自然引起了美国的不满。
故在核废水排放问题上,美国希望力压韩国,不仅仅是希望这一问题上达到美韩政策和立场的协调。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敲打韩国,让韩国不要在阵营里搞“内讧”,从而配合美日两国对朝以及对华的遏制策略,故韩国改口是有原因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拜登政府的亚太政策和布林肯的外交操作。
当然了,自韩国官方表态支持之后,韩国民间掀起了对政府政策的强烈抗议,更有甚者,比如韩国的学生甚至在日本大使馆面前剃光头来抗议日本的核废水排放计划。这也怪不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毕竟韩国在亚洲也算个比较发达的国家,老百姓也不是傻子。所以韩国政府瞬间就改变了态度,在4月21日,韩国政府又表态反对日本将核废水排放到太平洋里。
韩国态度的反复,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渔业以及水产的进出口方面,从自然条件来说,韩国本身应该是一个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然而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化的发展,韩国的渔业经济逐步萎缩,目前已经基本沦为了水产品的净进口国,所以进口水产品的质量,事关韩国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福祉。自福岛核事故之后,韩国已经下令禁止数种日本水产品的进口,一旦日本核排污影响已成定局,势必会对太平洋周边渔业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韩国就无法向日本或其他太平洋国家进口水产品了。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文在寅政府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文在寅政府本身政策偏左,需要大量的依靠民意支持来打击财阀的势力。一旦丢掉了民意支持,很难保证自己在未来受到反攻倒算的时候,自己还能全身而退,韩国的众多财阀和日本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故财阀支持的政客往往是亲日派的,文在寅政府此举不仅能够唤起韩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更能够为自己赢得民意的潜在支持,卢武铉的教训就在眼前,文在寅是不敢再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