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有着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大到礼仪制度,小到吃穿用度,每个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规格。例如,在清代,普通百姓不能使用朱砂底色金门钉作为房屋大门。除了活着的时候有严格的等级,在古代丧葬也等级分明。根据生前的社会地位,墓葬的等级大致分为:陵、林、冢、坟。
一、陵
在古代,只有“皇陵”,即“陵”为皇家帝王专用,是埋葬帝王的坟墓。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都不可以使用“陵”。古代有以山为陵的观念,如:唐乾陵、明孝陵、十三陵、清东陵等。
二、林
所有墓葬中,被称为“林”的只有一种人——圣人。中国古代圣人很多,极具盛名的圣人有两位,一文一武。文圣人孔子,山东曲阜埋葬孔子的地方就被称为“孔林”,又称“至圣林”;武圣人关羽,洛阳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被称为“关林”。到后来,介于皇帝王公与诸侯之间一类人的墓葬也称为“林”。例如,袁世凯的墓地称为“袁林”。
三、冢
埋葬皇亲国戚、公孙王爷的墓葬称为“冢”。“冢”仅次于“陵”“林”,显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等级地位。
四、坟
埋葬尸骨或衣冠的地方称为“坟”。一般封建社会官员的坟墓称为“墓”;平民百姓的墓称为“坟”。大多是土堆成型。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