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货币概述

一、货币的产生

相传在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情况。相当于马克思所分析的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大约在5000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氏族部落内部财产的差别和阶级分化。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便产生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某种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发展成为货币。

起过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决不会只有一种,牲畜、农具及某些贵重商品都可能充当过货币的角色。

中国古代有一些关于货币起源的说法。

司马迁:“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史记卷三·平准书》)

北宋李觏:“昔在神农,日中为市,致民聚货,以有易无。然轻重之数无所主宰,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之”。(《李觏集卷一六·富国策第十》)

明代丘濬:“日中为市,使民交易以通有无。以物易物,物不皆有,故有钱币之造焉”。(《大学衍义补卷二六·铜楮之币上》)

亚当·斯密曾把货币的产生归之于“有思虑的人”的创造。

二、贝币

在各种原始货币中,使用得最普遍是贝币。

贝可能在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即已成为货币。《盐铁论·错币》说“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肯定夏代用具作货币。

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用贝已比较普遍。根据出土文物,商代已出现铜贝。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继续使用贝币。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盛行,贝的流通逐渐减少。

秦始皇统一币制,正式禁止了贝币的流通。云南地区没有并入秦朝版图,仍在流通贝币。

三、布币

西周还用铜为货币,单位为寽。《说文》定为11铢又13/25,即100寽为3斤。

商末至西周时,中原地区还产生按农具铲的形状铸造的铜铸币。初期的铲形币很像微型的铲,首空可以纳柄。铲形农具古称“钱”,故铲形币亦称“钱”,使钱取得了新的含义。后来“钱”逐渐成为货币的通称。

铲形币后来通称为“布”,空首铲形币则称为“空首布”。一般认为“布”是“鎛”的假借字。“鎛”也是农具名。根据先秦典籍记载,至迟在战国时,铲形币已被通称为“布”。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原地区(周、郑、晋、卫、宋等国)仍铸造和流通空首布。空首布大小不等,大型重40克以上,小型的不到20克,多数在30克以内。按其形状,可分为平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三大类。大多有文字,有纪数字的,有纪干支的,有纪地名的,也有意义不明的。

空首布发展到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布首逐渐变平,钱型变小,形状已脱离原来的铲形。这种布币后人称为“平首布”。一般铸有地名。按其形状,又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等。流通地区更加广大,包括韩、赵、魏、燕、秦等国。

平首布中有一些币文标明以“釿”为单位,而且分出了等级,如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等。“安邑”是魏国地名。釿的实际重量不等,后期的比前期的轻,表明了铸币的减重。

三孔布正面铸地名。背面大型铸“一两”,小型的铸“十二铢”。地名多为赵地,故一般定其为赵币,也有人认为是中山国货币。

南方的楚国在战国末年也铸造了布币。布身狭长,首有一孔,有大小二种。大型的约30余克,币文“旆钱当釿”,背面铸“十货”二字。可能是当十个蚁鼻钱。小型的重约7.5克,每两枚两脚相连。币文一面为“当釿”,另一面为“四钱”。可能是4枚旆钱当釿1枚。

四、刀币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国的铜铸币,由削(一种小刀)发展而成,仍具刀形。

齐国的刀币,币而文字有齐建(或释“造”)邦立长法(或释“长”)化、齐之法化、齐法化、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等。另有一枚刀币断片,残留文字为“莒邦”两字。齐刀除即墨刀有较小的外,一般长18厘米以上,重40余克。这些刀币以齐法化数量最多,当是后期所铸。“齐”字原指齐城临淄,后来大概是泛指齐国了。齐国还有齐明刀,刀币上铸有齐国地名。因多发现于山东博山附近,故又称“博山刀”。

燕国的刀币有尖首刀和明刀。尖首刀而刀头尖长而得名。一般长14-16.5厘米,重15.3-18克。另一种较短小,刀首特尖长,或称“针首刀”,刀上铸有文字,一般为一个字。明刀因铸有字而得名,数量极多,大多为燕明刀。字变化多端,或释作召、易、匽(燕)等。背文也很复杂。刀形大小不等,大型的长13.5-15厘米,重17.6-19.5克。根据刀身形状,明刀又可分为圆折刀和磬折刀。

赵国的刀币刀身比较平直,称为“直刀”。刀首有圆首、方首两种。币文有地名甘单(邯郸)、白人(柏人)、成白等。一般长约14厘米,重11克左右。此外,赵国也曾铸造直刀形明刀。

五、圜钱和蚁鼻钱

战国年间,北方还产生了一种新的铜铸币:圆形圆孔或圆形方孔的钱。圆形圆孔的在先,由纺轮或壁环发展而成。因《汉书·食货志下》有“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语,故后人称此钱为“圜钱”。又因钱为环钱,故又称“环钱”。

圆孔圜钱币文有“共”“垣”“安臧”“漆垣一釿”“共半釿”“西周”“东周”等,是三晋、西周及东周的铸币。“釿”同布币的“釿”一样,是货币单位。

史称秦惠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不知行的是何种钱。秦圜钱有几种。一种是“铢重一两十二”(又有“十三”“十四”)。数字可能是编号,则是重一两的意思。一种是两,方孔。“”即“甾(锱)”。1甾为6铢,两甾即半两。一种是半两方孔。秦统一六国后定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另外还有几种方孔钱。

齐国的圜钱称为化钱。有化、四化、六化三种。燕国则有一化(或释“一刀”)等方孔圜钱。

蚁鼻钱是楚国的铜铸币,由铜币发展而成。轻重不等,最重的在5克以内。币上文字都为阴文。一种币文为“咒”(贝),加上钱下方的穿孔,像人的脸,俗称鬼脸钱。一种币文为,不可识,有各六朱、五朱、斋等多种释文。此文像蚂蚁,而鬼脸钱有高鼻形,故合称为“蚁鼻钱”。一说“蚁鼻”是形容其小,或“一贝”的谐音。蚁鼻钱的文字还有金、行、君、釿等。

六、黄金和布帛

关于黄金作为货币,司马迁所说的“虞夏之币,金为三品”中有黄金(《史记·六国年表》)。班固说:“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汉书·食货志下》)。《管子·国蓄》等篇有“先王……以黄金为中币”的话。这些都说明黄金在先秦已成为货币,只是所说的时代不一定可靠。

战国古籍中,关于用金的记载很多。《墨子·亲士》中有“千镒之裘”,说明黄金起价值尺度作用。《战国》卷三说苏秦在秦国“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则黄金也是一种流通手段了。当时各书记载用金的文字一般有三种形式:金若干斤或若干镒,黄金若干斤或若干镒、若干金。指明黄金的自然是黄金,以镒(20两)为单位的也只能是黄金。金若干斤和若干金则难以肯定是黄金还是铜,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指黄金。总之,战国时的统治阶层中使用黄金是相当普遍的。

黄金主要产自楚国。楚国的黄金有铸为薄板形的,有铸为饼形的。薄板形的称为金版,稍有弯曲,可能是仿龟甲形。版上钤有排列整齐的小方印(宋人曾称为“印子金”),也有少数的印呈圆形。小方印上的文字以“郢爰”居多。金版上的印数不定,1982年在江苏盱眙出土一块迄今为止印数最多的郢爰,共54个印。除郢爰外,印文还有陈爰、专爰、卢金等。卢金的印呈圆形。这些金版又总称为“爰金”。爰金使用时要经过割截、称量,所以仍是一种秤量货币。

布帛在先秦也曾用作货币。上引“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下文还有:“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匹为丈”。这是说布帛也是“九府圜法”的内容,使用时以匹为单位。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规定布长8尺、阔2.5尺为一布,值11钱。用钱或用布支付,商人和官吏不得选择,但布要符合质量要求。

由于先秦布帛也是一种货币,以致先秦古籍中用作货币的“布”究竟是铜币之“布”还是布帛之“布”,有时不易肯定,可能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论。

资料来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