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捧为忠臣?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明末清初山河变色的特殊时刻,也曾顶着“名将”光环的大明宁南伯左良玉,扮演的却是无比滑稽的角色:李自成迫近北京时,人在武昌的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俨然大明朝的擎天柱石。却是一心一意在武昌地区奸淫掳掠,坐看着崇祯帝悲戚戚上吊。

待到南明弘光政权立国,大明朝就剩了半壁江山,守土有责的左良玉,更是上演了天雷滚滚一幕。先是不顾国难临头,与南明重臣马士英掐得你死我活。更是在清军南下时来了个“神配合”,率领军队打着“清君侧”旗号大举东进南京,在清军的眼皮子底下来了场大混战。待到兵败身死后,他的儿子左梦庚更是脚底抹油降了清,把“80万大军”当了见面礼。明朝灭亡的不归路上,这位“名将”的所作所为,堪称一路坑到底。

实事求是说,在“明亡清兴”的历史变局里,左良玉的“贡献”,足以与清初那些“巴图鲁”“平X王”“靖X王”“三等轻车都尉”们相媲美。

但奇特的是,作为一位明王朝的“终结者”,左良玉在晚明年间的“风评”,却是相当的不错。就连那些平日里鄙薄武将的“清流”“名流”们,也常见对他赞不绝口。至于那位恨不得拿放大镜看人,一点小错就把人往死里整的崇祯帝,对左良玉更是宠得不行:明末农民战争里,左良玉败仗打了一筐,奸淫掳掠的破事干了一筐,崇祯每次都是轻描淡写几句“切责”,然后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哪怕到了北京城破上吊在即的时刻,崇祯还在给左良玉加官进爵,命左良玉家族“功成世守武昌”。这待遇,放在明末武将里,简直独一号。

大概崇祯帝也不会想到,也就是他上吊一年多后,他给予厚望“世守武昌”的左良玉一家,会是死死叛的叛卖的卖,最后更以集体投靠的方式,向清王朝献出大明江山。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个各种坑的武将,怎么“口碑”还会这么好?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左良玉“上面有人”。

左良玉的发迹过程,放明末简直是火箭速度。崇祯元年时,他还只是个“坐削职回卫”的倒霉军官,还因为拦路抢劫差点被问斩。为糊口在东林党大佬侯恂门下做了个杂役。却从此因祸得福,彻底抱紧了侯恂的大粗腿,四年后就在侯恂的力荐下出任昌平副将军。有了侯恂这棵大树关照,左良玉自然也被明末东林党们看做“自己人”,哪怕干些“杀良冒功”“奸淫掳掠”的破事,日常也有人帮忙给“压”下去。外加他确实能打仗,在对李自成、张献忠的战斗里打了一堆胜仗,所以官位节节高升,麾下两千来人,发展成八十万“左家军”。

当然,有贵人赏识还不够,更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左良玉“会来事”。

明末清初的文人们说起左良玉,除了津津乐道他的“战功”,也常大谈特谈他的“美谈”。此人不但能打,还很能捧,在侯恂门下时,就把侯恂哄得心花怒放,趁着战事紧急要用人的机会,直接给左良玉来了个“突击提拔”。被馅饼砸中脑袋的左良玉呢?当时的反应也十分识趣,当场对着侯恂砰砰磕头,赌咒发誓说若不打出成绩,就“当自刎其头”。后来立了些功劳,又求侯恂给自己赐了个字。“懂事”到这地步,自然被侯恂等东林大佬们当宝。

而在接下来左良玉的戎马生涯里,他也把这“会来事”的风格发挥到新高度——会做秀。就以他那臭名昭著的“军纪”来说,奸淫掳掠不少干的左良玉,偏偏在关键环节“会秀”。比如他虽然常滥杀无辜,却相当礼贤下士,对读书人特别好。

《明季北略》里就记载了左良玉的一桩类似“美谈”:有个读书人的老婆被左良玉部下掳走,读书人来左良玉军营讨公道,不料这读书人的老婆贪图军营奢靡生活,竟翻脸不认“结发夫”。左良玉知道后是这么处理滴——先让读书人从军营里自选一位美妇为妻,等于是“补偿”了夺妻之恨。然后再把这“不认丈夫”的“原配老婆”砍了头,叫人给读书人快马送过去。这“先赔偿损失再给出气”的操作,让这读书人“大谢”,“美名”也就出去了。

哪怕在左良玉多年奸淫掳掠的丑行里,“捞够钱”的左良玉,时刻不忘秀一把。比如他虽然走一路抢一路,但在带兵路过“恩公”侯恂老家商丘时,却特意颁下严令“敢有扰及草木者斩”,俨然一幅“良将”做派。后来他做长腿将军,放着农民军不打,撒腿跑到武昌地区烧杀抢掠,把湖广大地祸害个遍。可当吏部侍郎李邦华愤然上门讨公道时,发够国难财的左良玉却把脸一变,恭恭敬敬听李邦华的训斥,还当着李邦华的面儿抹了不少眼泪——反正钱都捞够了,见好就收呗。

如此几番操作下来,左良玉一有朝廷“精英”做靠山,自家做事又滴水不漏,所以虽然做的多是恶事脏事,却也叫崇祯君臣们生出幻想,认定这位左良玉将军,还算是个“有良心”的忠臣。比如左良玉“大掠湖广”的丑事,被李邦华上门骂一顿后,非但没被明王朝依法处置,反而还被补发了十五万两银子的军饷。如此“奇葩处理结果”,可以说是左良玉“秀”来的。

对朝廷都这么“会来事”,左良玉带起兵来,也是手法纯熟。虽然他的部队打硬仗不大行,可拉队伍的速度却奇快。以《明季北略》记载,左良玉“拉队伍”的办法就一招:“军法颇宽”。只要能给我效力,打仗的时候该抢就抢,抢了就归你自己,别管胜仗败仗,咱们一块儿发财。摊上这么个好领导,明末乱世里的虾兵蟹将们,哪个不心驰神往?于是阿猫阿狗全都来投,早年的两千人马,这才不知不觉扩充到八十万规模。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末凄风苦雨的乱世里,左良玉能够越打败仗越发达,作恶多端却总被宽容,甚至到了南明年间,还被“东林复社精英”们煽动着“清君侧”,最后拉着南明小朝廷一道死。比比明末其他忠臣良将的遭遇,这事儿真可以说:能干活的不如会秀的。

但根子上的一个原因,却至今触目惊心:左良玉的风光与荒唐,都是晚明官场“逆淘汰”风气下出现的怪胎。

为什么一个劣迹斑斑的左良玉,仅凭“东林大佬”几句话,就能迅速转运,最终从“大明柱石”变成“大明毒瘤”?看看当时晚明官场的风气就知道,一边是文官集团党争加剧,高层大员们纷纷拉帮结派,先前地位低下的武将集团,自然也就成了“争夺”的重点。在晚明做一个武将,别管能不能打,忠不忠心,首先“站队”要靠谱,这,才是“跟对人”的左良玉,能迅速发达的原因。

然后在左良玉的戎马生涯里,晚明病态的官场,外加一个昏聩的崇祯,更成了左良玉的“助力”。看看左良玉同时代的“名将”们,被誉为“天下良将”,多次重创农民军的曹文诏,就因为人正直,结果屡次被“兵抑其功”,还得罪了小心眼的言官刘令誉,结果越打胜仗越挨治,最后活活被坑死在农民军的埋伏圈里。至于“文官带兵”的模范人物孙传庭与卢象升,与其说最后死在战场上,不如说死在崇祯的“瞎指挥”与同僚“挖坑”下。

却唯独如左良玉这般,虽然打仗不给力,却能送能捞能抱粗腿,出名八面玲珑的角色,才能越活越壮,哪怕到了北京城破一刻,还被上吊前的崇祯看做希望。哪怕到了清军南下的前夜,还被南明“精英”们看做“清君侧”的力量。此情此景,无比荒唐。

这荒唐的景象,也恰恰说明了明朝亡国的重要原因:晚明那触目惊心的逆淘汰,就是把无数忠臣良将,在这个“染缸”里淘汰掉,然后培养出一个个会做秀的“左良玉们”,让他们在明王朝百病缠身的躯体上,补上最后一刀。

抚今追昔,再看那个留下无数恶行,却也书写无数“美谈”的左良玉,其实也像极了不同时代的各个行业里,那些平日里“抱粗腿”“暗使坏”“挖墙脚”却占尽好处,关键时刻却稀里哗啦的“骨干”们。以这个意义说,明朝的灭亡过程,真是一本深厚的教材,单一个左良玉,就值得三百年后的我辈,继续反复研读。

参考资料:周凯《论明末武将势力的崛起——以左良玉军事集团为中心》、李洁非《左良玉:杀掠甚于流贼》、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