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治理苏州有妙方 三天搞定奸诈之徒 值得后来者借鉴学习

中国人的记忆基因中,对于清官有着天然的膜拜,于是那些在历史清正廉明的好官,甚至被后人奉为“青天”,其中最著名的得属于包拯包青天。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青天是明朝时期的,他刚正廉洁,孜孜爱民,以杰出的政绩博得了“千古一太守”的美名,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他就是况钟。

况钟(1383年一1443年),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江西靖安人,他7岁丧母,幼年生活极其贫苦。24岁时,他被靖安知县选为书吏,后来,他担任礼部六品主事,因知识渊博,办事干练,颇得朝廷青睐。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因大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能、减免税赋、振兴儒学、澄清风气而深得民心,享有“包龙图再生”、“况青天”的美誉。

这里就说一个他初到苏州的故事,况钟当年是小吏出身跟随尚书吕震左右,后来因为头脑精明办事忠诚,深得吕震的欣赏,故而推荐他去当官,并最终做了苏州太守。况钟很聪明,去之前就了解苏州吏治很有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不能打草惊蛇。初到苏州之际,他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糊里糊涂的样子,这让那些小吏非常开心。越是遇到这样的领导,小吏越殷勤,因为都想成为心腹,拿到第一波好感,好为以后作威作福做准备。他们个个抱着公文,请求况钟批示,况钟假装一头雾水瞻前顾后问他们,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批示,让那些人喜笑颜开,以为新来的知府大人是大笨蛋。

三天过后,等吏员们放松警惕原形毕露后,况钟将他们召集起来诘问道:“我信赖你们,让你们帮忙处理政务,你们却舞文弄墨,该做的阻止我做,不该做的却竭力要做,如此颠倒是非,该当何罪?”说完,便痛责了几个最为贪虐的属僚,于是“一府大震,皆奉法”。况钟出身书吏,深知吏员在官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严惩奸吏的同时,亦能设身处地为吏员着想,替他们说话。有一次知府衙门着火,负责的吏员们惊恐万分,以为大难临头,但况钟却说“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甘愿为此罚俸,保全属吏。

如此一来,苏州的吏治进和风气为之一新,况钟的威望也与日俱增。况钟了解民间疾苦,暗中访察农户,了解税粮负担实情。然后,连续三次上奏朝廷,为民请命。他不但我民生尽心尽力,而且大力发展教育,可谓是事必躬亲的好官,所以深得苏州百姓的感念。这件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就是做事一定要策略,如果他初到苏州,表现得很精明,那么那些奸小会有所防范,随之而来双方的拉锯战可能会消耗很多时日,从而会错失办事的良机。故而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遇到一些情况时,需要一些方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