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20周年、办学62周年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出三个“时代之问”

如何与新时代打造重要窗口的城市母体同频共振? 如何在高速高质发展之路上继续保持先发优势? 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校20周年、办学62周年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出三个“时代之问”

①

②

③

④

通讯员 张杰 伏志强 周曦 记者 王泽英 图片由杭职院提供

1960年。杭州市体育场路333号。

来自杭州机械系统的200余名师生,承载发展杭州职业教育的希望,肩负培养技术人才的使命,汇聚于此,为杭州职教史掀开了崭新一页——携手其他五所职工大学,从企业办学到政府办学,从弄堂大学到“双高”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简称),再到如今全国职教的领头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从2002年正式建校起,几乎每几年杭职院就迈上一个大台阶:评估合格,成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获评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院校。

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标杭州建设新天堂的责任、使命,杭职院以自省、自觉、奋发的姿态提出三个问题,为自身发展锚定新坐标。而这三问,恰恰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命题。

连日来,本报记者做了大量的实地采访,试图以杭职院视角回答三个“时代之问”。

如何与新时代打造重要窗口的城市母体同频共振?

探寻一座城市与一所高职院校共生深融的进化史

城市与高校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实现城与校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这是许多城市和高校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杭州正着力建设新天堂,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于斯、长于斯、闻于斯的杭职院,深入谋划、主动作为,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

接地气的“吃杭州饭,做杭州事”

全校专业与重点产业百分百匹配

今年9月份,杭职院迎来又一批新生。“知道我们学校这个专业领域牛,没想到这么牛!”刚进校,很多学生就被一个专业群的“传奇故事”所打动:仅仅40天,高标准建成全国规模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被赞为“杭职速度”;短短五年做到全国第一,在业内形成“人才培养看杭职”的共识。

它就是“双高计划”最年轻的上榜者——杭职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群。“立因‘杭’,成因‘杭’,全靠杭州的肥沃土壤!”说到成功背后的原因,电梯专业所属的特种设备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郭伟刚一句话作答。

目前,杭州有近17万台电梯在使用,并每年以倍数增加。电梯越装越多、维保人员越来越缺!在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八年前就携手浙江省特检院,整合资源超千万元开办这一专业群,目标直指全国电梯专业领头羊。

电梯专业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吃杭州饭,做杭州事。”学校教务处(专业建设指导处)处长童国通的解读“很接地气”。他说,为了融入产业发展,杭职院一直在动态调整和转型专业。如今,围绕杭州“5+3”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杭职院构建了“2+3+X”专业群体系。比如,对标杭州生命健康产业,开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助力杭州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开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加强杭州文化旅游建设,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等。“校内专业设置,已与杭州重点产业百分百匹配!”他自豪地说。

逐步崛起的杭职院,为杭州的产业升级、新制造业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学校打响科技成果“杭职拍”品牌,前两届总成交额超2700万元,累计参与竞拍的企业86家,住所地在杭州的有67家,比例达78%;累计为793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承担技改336项,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1.56亿元;毕业生留杭就业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

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来这学习

做好“分内事”让百姓更幸福

走进杭职院的教学楼,一间间教室里不仅有“00后”的年轻人,还时常能看到“10后”的“小朋友”和“50后”“60后”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杭职院的学生。

一大早,带着儿子来上“机器人课”的周女士,碰到了同样带孩子来此的邻居。他们都参加了杭职院为青少年推出的职业体验课程。在体育馆形体操房内,60多岁的何阿姨和一帮同龄人,正一板一眼地跟着模特专业老师学形体动作。这是杭职院开办的融善老年大学课程。

无论职业体验还是老年大学,都是学校聚焦杭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拼图”之一。“学校项目已布局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全生命周期,为构建终身技能教育贡献职教力量。”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剑说。

徐剑细数这些年的赫赫“战果”:自2014年在全国首推“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联合职业体验联盟62家,开发职业体验课程近300门,8万余名中小学生来校体验;肩负建设“双高”院校使命,制定满足不同院校需求的定制化培训,为中高职教师提供岗前培训、职中提升,服务592所中高职学校,培训2.2万人次;为了让老年人共享家门口的美好教育,开设声乐、模特、国画、太极等60多个老年培训班,培训数超1.2万人次。

“杭州是一座幸福的城市,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开放更多的教育资源,量身定制更多的培训课程,满足居民的生活和职业所需。”杭职院校长徐时清形象地将这些称之为“分内事”。为了做好这些“分内事”,学校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加快各板块建设,继续以“校中校”模式助力杭州建设技能型社会,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学习资源“取之于城、用之于城”

城与校达到和谐的“双向奔赴”

杭职院公共基础部管理非遗中心的柴祝平老师,最近收到两个好消息:安吉县第五小学负责人发来一封感谢信,感谢杭职院非遗小分队给当地学生上了一系列精彩课程;学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张玟汐,也是匠心非遗社成员,毕业后决定从事“非遗数字化”相关工作。

类似的好消息,柴祝平经常收到。“杭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她说,这些年学校致力于非遗文化进校园,通过开设非遗大师班、建设非遗馆、成立非遗社团、参建国家级非遗教学资源库等项目,在校内营造了“热爱非遗、乐享非遗”的浓厚氛围。

“取之于城、用之于城”,从城市获取学习资源,吸纳学习内化,再将所学所得实践服务于城市,这样的“双向奔赴”在杭职院还有不少。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一大批杭职院学子志愿服务过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赛事,累计达1万余人次。就在今年暑假,学校彩虹鱼康复护理学院“情系夕阳,社区助老”暑期实践小分队,赴杭州多个社区开展服务,配合医护人员为空巢老人做身体评估;商贸旅游学院“触电之旅乡村振兴”小分队,奔赴乡村走访茶场,利用直播为当地茶农开展推广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杭职院透露,还将继续打出创新“组合拳”:兴办一所“乡村振兴学院”,社、校、企、村共建乡村振兴领航学院,社、校共建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学院);打造一批社会服务品牌项目,建设“军才学院”“炎培研修学院”、国家级“双师”培育基地,进一步提升杭州服务业发展水平。

如何在高速高质发展之路上继续保持先发优势?

从破题到引领 把杭职现象与创造变成中国范式与标准

近年来,国家不断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定位和要求,各种政策利好也随之而来。然而,社会认识存在偏差、职业教育受尊重程度不高、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机遇与挑战面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寻找“新坐标”?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远播,杭职院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蹚出了一条路径。

“校企共同体”大胆破冰不断升级

“杭职路径”引领全国校企合作

今年暑假,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和工艺项目金奖”的喜讯,第一时间传回到杭职院达利女装学院院长郑小飞这里。得知喜讯,他难掩“得意”:“在这项赛事上,我们是有底的!”原来,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学生曾创下“七连冠神话”。

“神话”得益于深融式校企合作。早在2008年,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友嘉集团紧密合作,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深度连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共同深化课证融通、育训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打响了校企共同体的“友嘉模式”。此后,如达利女装学院、特种设备学院等校企共同体品牌,均相继成为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典案例。

达利女装学院不仅是杭职院的二级学院,同时也是合作企业达利公司事业发展的重要部门。学院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专业教师、公司设计师共同带领,优秀的学生作品可直接生产上市。“96%的学生作品可直接使用,已超出企业员工平均水平。”达利集团服装中心设计总监何华评价说。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校企合作。服装专业群的成功,犹如一条鲇鱼搅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群,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特种设备学院把行业协会请进来,打造“行、企、校”模式的共同体;动漫游戏学院又增加成员,组成“政、行、企、校”模式;与龙头企业安恒信息以混合所有制共建“杭州数智工程师学院”……龙渡湖国际时尚产业学院、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等一批校地协同育人平台也陆续落地。对此,童国通说:“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学校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多元模式再向深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多方资源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全国高职院校首次全口径高职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把杭职院的“校企共同体”办学模式推广到了全国。随着共同体模式不断深化和创新,杭职院校企共同体的“金字招牌”被不断擦亮,形成了引领全国校企合作的“杭职路径”。

精准锚定未来专业建设“新引擎”

“十四五”期间至少30%专业完成数智化转型

翻开杭职院智慧旅游专业的课程表,新媒体营销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应用、OTA(在线旅游社)运营与管理等,一大半都与“数字化”挂钩。“后疫情时期,游客与网络将实时互动,云游可能将持续走热。”课堂上,师生聊得很火热。

走进服装专业群的工作室,师生正对着大屏幕上的数字化服装“指指点点”,线上调整样衣颜色、面料、花纹。该专业群联合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东华大学等,重点打造女装版型数据库和3D建模数字库。

而对于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学校正通过加强与华为、安恒、联想、海康威视等一流科技信息公司深度合作,提升专业数智化建设水平。还有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精密模具智能制造专业、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专业等,一看名字就知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定语“智能”。

这一系列的“华丽转型”背后,正是杭职院当下和未来专业建设的“新引擎”——专业数智化。当前,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杭职院党委书记金波告诉记者,在“十四五”期间,杭职院锚定了“数智杭职·工匠摇篮”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全国职业院校数智标杆校,至少完成30%的专业数智化转型。

“对职业教育来说,数字化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契机,是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金波说。

温暖工程带动无数家庭技能致富

助力共富“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在贵州黔东南天柱县一个小村子里,杨武治的妈妈成为村民们羡慕的对象。曾经,这是一户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如今却走出了一位月收入超过万元的“金蓝领”。一说起儿子,杨妈妈脸上除了骄傲,更多的是淳朴的感激:“真要谢谢杭州呢!”

她说的是杭职院组织的“星火计划”电梯维修免费培训项目。免费培训,管吃管住,结业后可到行业一流企业工作——“星火计划”萌芽于2018年5月,宗旨是“培训一人,美满一户,共富一方”,帮扶学生从浙江省的青田、龙泉、景宁等地,拓展到四川、贵州、湖北等省份。

据统计,近三年“星火计划”撬动各级资金400余万元,惠及中西部12个省份203名学生。“老师,我回家乡云南分公司了,工作顺利”“老师,我已经回到四川了,月收入有一万多”……学员们学成结业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留杭或返乡就业,专业老师们经常收到这样的报喜消息。

与“星火计划”培训项目同步,“星火计划”建设项目也如火如荼,把电梯专业人才培养的“杭职模式”推出去:帮四川剑阁职业高级中学建实训基地、开展师资培训;与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续签帮扶协议,将线上就业平台与资源向该校学生开放……“星火”到哪里,杭职院的专业资源和力量就铺到哪里。

“在全国职校中,技能致富这条路杭职院走得很早也走得很深,这是我们职教的使命。”杭职院副校长楼晓春说,学校多年坚守就是希望通过“培训一人”实现“助力一户”进而“带动一方”,让点点星火燎原成势,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心铸魂 让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百年变局纷繁复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机遇挑战并生并行。什么样的技能人才能赶上时代的列车?这是时代对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大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杭职院赓续红色根脉,把“四融三化”贯穿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让更多“工匠青苗”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

“大思政、无边界”实践遍地开花

选修课上,学生许淑雯用自己学到的传拓技艺,为一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这一重大事件的纪念章制作墨拓本。“在触摸、拓印过程中,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感受很深。篆刻家、西湖印社社长沈立新欣喜之下亲手捉刀,为她刻下“许淑雯拓”的传拓印章。

许淑雯上的选修课,是杭职院系列“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缩影。

在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不可分割,只有两者深度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杭职院通过“四融三化”——即“大思政”融入育人全过程、“大劳动”融入大学生活、“大实践”融入学业生涯、“大工匠”融入技能培养,协同化整合各类资源、标准化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品牌化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贯穿育人全方位全过程,在校内广泛开展“大思政、无边界”的协同育人实践。

学校所有专业课程中都融入了“思政”育人元素,如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把生态观的演进与发展简洁、生动地解析出来;会计专业教师在讲授财务做账时,围绕道德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德技并修、言传身教、薪火相继

锻造一支高素养高水平的“工匠之师”

“大家好,我是刘老师,也是一个‘原装’的杭职院人。”刚刚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刘明杰,三年前留校任教,执教《钳工实训》。每次跟学生做完开场白后,他还不忘开玩笑地补一句:“你们的‘师爷’,就是隔壁班的陈老师。”

陈老师名叫陈楚,被大家称为“冠军收割机”:凭借深厚的钳工技术功底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他在“振兴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带出3个全国冠军,五年来共带出国家级、省市级技能比赛获奖学生29人次。刘明杰就是其中的全国“双冠王”。

如果说陈楚、刘明杰带给学生的是专业上的“拔节生长”,像汪吾今这样的人文学科类教师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为普通一线教师,汪吾今已在杭职院度过了27个春秋,一辆蓝色变速自行车、十余本工作笔记本,陪伴着他一路走来。近十年来,他每年指导学生在省大学生诵读大赛等省级赛事中斩获大奖,他用自己的执着诉说着对职业的热爱。

要培养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工匠之师”至关重要。老带新、师带徒,老、中、青三代教师接力携手共进。据了解,聚焦“双高计划”,杭职院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领军人才攀登工程、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学历职称提升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教师海外研修工程等五大教师培育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及青年博士55人,柔性引进专家学者14人,配齐配强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队伍,形成强大的“雁阵效应”,锻造出一支德技并修的高水平“工匠之师”。

毕业生像满天星辰一样点亮夜空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成就精彩人生

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对杭职院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逐年上升,已连年稳超95%。

办学62年来,杭职院为社会输出了几万名技能人才。这些学生,像满天星辰一样在各行各业发光发亮——

机电专业毕业生凌云,现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省物联网产业协会理事长、省智能制造专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工业领域创新、投资、运行和能源及节能管理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李传南,现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工程大区总经理,完成了杭州区域业绩从零到年签约量破亿的飞跃;毕业生徐旭锋担任科鑫公司总工程师,曾获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桥功臣”称号;毕业生刘云是国内最早一批私家花园行业从业者,年服务高端庭院、乡村别墅、美丽农村花园100余家;针织专业毕业生陈丹,设计作品曾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米兰国际时装周”“纽约国际时装周”等多个国际顶尖舞台;在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获评名单中,浙江省教育系统共有26人,其中7人来自杭职院……学校的毕业生扎根在普通一线岗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努力工作,为城市和乡村守出稳稳的幸福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默默付出。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金波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技能人才发展开启了“星辰大海”,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有梦想、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杭职院学子将立志民族复兴,牢记“国之大者”,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以精湛技艺成就精彩人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① 企业技师在向学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讲课。

② 友嘉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学习。

③ 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为社区居民开展小家电维修服务。

④ 学生跟随非遗大师学习雕版印刷技艺,接受传统工匠文化熏陶。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