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师 | 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曹炳友:用耐心托起最后一名学生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新闻、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作者 | 王光警

摄影 | 王金奎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静等花开,我们今天种的花,不可能明天就开,但是只要我们管理得当,开花这是迟早的事情。”这是曹炳友在采访中对教育的描述。

自1985年工作至今,转眼间,曹炳友已经在教育行业工作36个年头,36年来,他用心锤炼教学技能,制定三个十年教学规划,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达30万字,完成4项省级课题;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耐心包容他们的错误,坚持“用耐心托起最后一名学生”的理念,成为学生一辈子苦苦惦念的“曹爹”。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泰安二中曹炳友,一位默默耕耘,用生命和信念托起最后一名学生希望的老师,了解这位齐鲁名师的教育成长之路。

锤炼教学基本功

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一说起这个,泰安二中的学生们笑了,这是曹炳友在数学课上讲课时做的类比,荷叶代表一个平面,水面代表一个平面,荷茎代表一条直线,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故事就能很好理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是平行的”这一理论。

在曹老师的课上,这种形象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一直以来,曹炳友坚持用心锤炼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为自己制定了三个十年教学规划:

第一个十年苦练扎实的教学技能,包括练板书、板图、普通话,做教学设计,提问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路等,他说:“数学老师好不好,上了讲台,一个图形就能看出来,板书、板图,再就是看你的表达以及眼神、表情的配合。一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学校条件比较差,我们办公室的地面是水泥地面,晚上吃完饭没啥事情,我就把地板当黑板,去画图,去写字,去解题,坚持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工作第八年,曹炳友获得了省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第一个十年的目标顺利达成。

第二个十年是立足教学基本功,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1997年春节刚过,曹炳友从杂志上看到一位天津有名的特级教师杨之老师,并对他提出的MM教育方法非常感兴趣,于是自费来到天津市宝坻县向其求教。回校后,他总结提炼出“观察——猜想——证明”教学模式:“小孩子是比较喜欢表现自己的,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根据观察猜想一个基本结论。学生猜的五花八门,我再教大家从严谨的角度去论证自己的猜想,要么猜想是对的,要么猜想是错的。这种方式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个十年是把教学做成艺术,不断创新,提出了“三味数学”的教学理念,在曹炳友看来,数学有三种味道:生活味、技术味、人文味,生活味是说数学要从生活当中来,最终要回到生活当中;技术味是说数学是一门思维技术,在数学里面培养的思维方式是最全面的,有逻辑的,也有非逻辑的;有从特殊到一般,也有从一般到特殊;有分析,也有综合;有抽象,也有直观,等等。第三个味道是人文味,数学是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是人创造的,自然就有人文气息,通过数学的交流,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尤其数学的精神——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这种精神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方面起到一个助推器作用。

随着三个十年教学规划的顺利完成,曹炳友出版了自己的书籍,自身也被评为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在被问及教育初心的时候,他说最欣赏的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坚持托底教育

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可在曹炳友眼里却没有优劣之分。在他看来,教师的一生会遇到无数的学生,可是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寄托了父母百分之百的希望。“家长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放弃他,老师也是。”正因如此,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曹爹。

在教学和管理当中,曹炳友最牵挂的是“最后”一名学生。他说:“对于后进生来说,特别是班里最后一名,每天听课像听天书一样,一天听七八节课,这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老师的责任是培养每一个学生,优秀的学生我们固然很喜欢,但是后进的学生更值得我们帮助。”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老是做小动作,曹炳友提醒了好几次,学生一直不听,课后曹炳友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学生说:“老师这些道理我都懂,我就是没法控制自己。”这时候曹炳友就明白,只靠说教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必须要用实际行动。

每逢空闲时间,曹炳友都会给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讲讲简单的题。他说:“通过这个方法教育他们,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很多,能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有一次,一个家长跑来跟我说,孩子昨天听我讲完题以后,回到家特别高兴,说老师今天讲得很慢,很仔细,我都听会了。我想后进学生其实不需要太多,就需要老师耐心一点,细致一点,就足够。”

一直以来,曹炳友始终坚持用底线思维开展教育工作,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身上,他称之为托底教育——把最后一名学生托起来,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才能离开这个学校。师者仁心,这也是一个老师的使命。

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心灵的伙伴

都说教育是一种陪伴,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心灵的伙伴。工作36个年头,曹炳友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坚持“先做人,后成才”的原则,陪伴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烦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基。

1992年,曹炳友担任一个高考复习班的班主任,其中有一位女孩高考了两次还是没考出理想成绩,临近最新一次高考还有两三个月的时候,她走进办公室说:“老师我不想考了。”曹炳友问:“为什么呢?你学习是不错的。”她说:“我已经经历了几次高考,都失败了,没信心。”曹炳友说:“不行,你现在复习的效果非常好,我理解你现在压力比较大,这不要紧,我们慢慢来……”

就开导了大概一个多小时。第二天,女孩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按照曹老师说的方法学习,最后高考考出610多分,顺利进入了中国药科大学。开学以后的中秋节,曹老师收到了一封她的来信,她说:“老师,今天中秋节放假,教室里没人,宿舍里也只有我一个,我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写完这封信……”这封信足足写了十几页,也温暖了一位默默付出的老师的心。

2006年,曹炳友担任后进班班主任工作,为改变学生问题多、习惯差、成绩差现状,他利用两个月时间家访学生家庭28个,和学生谈理想,谈信念,为学生学习提供家庭建议,用实际行动温暖每一个后进生。

他说:“当时学生刚进高一,各方面不太适应,我想和学生谈谈心,但是课堂教学没有时间,所以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家访,给家长提建议。家长们也特别高兴,有家长说,孩子上学快十年了,您是第一个到我们家里家访的。家访的效果很明显,经过家访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我想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我们首先要把学校和家庭连在一起。此外,通过家访我了解了班里学生的家庭状况,有的学生家里比较贫困,我就想办法在学习上多帮助一些。这也激发了我的斗志,要把课教得更好,把学生关心得更到位。”

从静待花开到桃李满园,三十六载风雨兼程,曹炳友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用爱心、耐心托起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展望未来,相信乘时代东风的山东教育会出现更多像曹炳友一样的齐鲁名师,继续奔波在求索的教育路上,在这片热土上铺洒初心,耕耘不缀,用爱心、耐心托起孩子成长的明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