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五位获奖作家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领奖后首次集体亮相浙江文学新地标——浙江文学馆,打卡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他们对数字赋能文学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此前的11月16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徐贵祥同游浙江文学馆时,对浙江文学馆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也赞赏有加。
11月20日,茅奖作家参观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
11月20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集体现身浙江文学馆,与100余名浙江青年作家展开交流分享。活动前,五位茅奖作家重点参观了浙江文学馆的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浙江文学馆是一个可以持续生长的数字化展馆,馆内建成浙江“文学大数据平台”,整合了浙江文人、文脉、文章、文学地标等海量数据。其中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展厅,是浙江文学数字化的重要体现。数据为文学插上翅膀,给五位茅奖作家带来一次全新的体验。在“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展项中,工作人员手指轻点,第十一届茅奖作品的“数据报告”毕现眼前。每位作家看到自己作品的“数据报告”时,齐刷刷地眼前一亮,纷纷掏出手机来拍照打卡。
比如第十一届茅奖作品《宝水》,“我”“大英”“九奶”是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些数据洞见让《宝水》作者乔叶顿感惊奇。
杨志军说,(这种数字化赋能)太好了,它展示了数字科技对文学的一种破解、一种认知、一种提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所谓结构,就是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搞清楚了,整个结构就出来了。数字技术的赋能,能短时间搞清楚结构,它对研究作家、诗人、文学有非常大的帮助。而对观众和读者而言,这种数字化方式将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丰富性。
乔叶感叹,自己参观过很多文学馆,浙江文学馆带来了一些颠覆性的感受,也是最具有科技气息的一个文学馆。“我自己都还不知道(这些数据洞见)呢。我的个人写作往往是带着感性的,突然看到一个理性、清晰的数据分析,非常清晰,我觉得这其实是有点像照镜子一样,好像是能够看到一个自己都不曾关注的创作面相,这种感觉是非常神奇的”。
刘亮程非常认真地观看了每个展项,对多数展项都拍照打卡留念,还专门扫码带走了AIGC生成的作品海报。
孙甘露在参观后感慨,“真是大开眼界,数字化的表达和文学的内涵融合得很好,这是以往任何文学馆都做不到的。数字化展示最好的一点在于可以实时更新,不断充实,这是把数字技术用活了。”
孙甘露表示,(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这种方式是非常新颖的,它用数字化的手段让参观的游客更便捷、更直观地了解和理解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公共场所,这种新方式让游客能够更轻松、更愉快、更亲切地走进文学,走进作品。东西对(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展陈内容看得比较认真,拍了很多照片,特别扫码带走了AIGC生成的《回响》画面,“连(小说描写的)场景都可以有画面,这个东西有意思”。
此前的11月16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徐贵祥带领150名在校学生同游浙江文学馆。在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展厅,当他们看到自己作品里的人物在大数据分析后被精确地展示出性格特征,通过AI技术直接制作出符合形象的人物海报,两位茅奖作家对众多文学数字化产品都感到耳目一新。
11月16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徐贵祥参观浙江文学馆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
浙江文学馆的文学数字化体系,是新华智云文化数字化实践的集其大成,也是新华智云打造的又一省级文化数字化标杆性案例。基于一个活着的文学数字底座,新华智云在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厅打造了多个文学数字化展项,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生动呈现浙江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厚重积淀。每一个互动展项背后,都容纳了海量文学数据,结合现实的文学积累和游客的反馈、互动和偏好,数据能够实时更新,并呈现出千人千面的文学画像。
【责任编辑:游苏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