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观社会——影视剧的「异乡人」能量几何?| 爆款方法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存问题。

这其中,有无数有志青年不甘忍受客观环境的束缚,为了理想和生活,拿起行囊,背井离乡,开启了远在他方的拼搏生活。因此,「北上广深」仿佛有种魔力,吸引着各地人群蜂拥而至。在那里,机遇与挑战并存。

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部分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致使更多人迈出旧的生活圈,走进大都市。这股热潮延续至今。

影视剧作为映射社会横截面的镜像,在长达30年的时光里,以鲜活的人物和关照现实的剧情,将不同年代人的「异乡苦」真实诉诸。而基于社会情态的变化,影视作品的创作风格与聚焦视角也在随之改变,从“打工潮”“就业潮”再到“创业潮”,各个年代均有明显的标签属性。

近日,随着《我在他乡挺好的》播出,异乡人在都市的工作现状再次引起了热议。剧集展现了大都会中异乡青年的写实生活,每个人物的经历都赋予了社会话题性和当下感,无论是焦虑不安还是泰然处之,不论是留下奋斗还是安于回乡,每个人都在失去与获得、留下与离开的种种经历中,获得了人生安身立命的心灵归属与城市家园。

由此,烹小鲜(Pengxx01)总结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20年代的相关题材剧集,试图以年代为节点,梳理关于「异乡人」的影视创作方法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不再发愁温饱问题。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原本以农业为生的人便想寻求一条致富之路。彼时,选择去全国发展最快的南方大城市工作,是他们的首要途径。

至90年代,外出打工已经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其时纺织、玩具制造等产业成为广东的发展支柱,心细手快的打工妹远比手笨脚拙的打工仔更受青睐。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加入打工人的行列,她们靠着自己灵巧的双手活跃在城市的各大工厂,被统称为——外来妹。

1990年,一部以这类群体为题材的电视剧《外来妹》应运而生,剧集以农村出身的姑娘赵小云为主视角,讲述了农村女性离开贫困家乡,南下广东打工的时代故事,真实地呈现了那个年代年轻女性的经历与拼劲。

从这个角度看,《外来妹》是最早的都市女性的励志戏,并且也是较前期的现实题材力作。赵小云通过自己的勤劳,从穷山沟的普通人成长为乡镇企业负责人,这种人物线就是现如今流行的“大女主”戏路。

另外,各个女配角同样鲜活富有生命力,她们的性格或外向或内向,有人心直口快,有人文静温柔,但是骨子里都有一颗不服输的坚韧,能够忍受恶劣的环境与大量的生产指标。

总体而言,《外来妹》用平民化的叙事风格,丰满的人物群像,为后续的“异乡人”题材做出了示范,折射出时代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力。

到了20世纪末,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加上有关部门的指导,东部和沿海地区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无数行业同步起势,为异乡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相关薪酬也在一路上涨。这无疑进一步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走上了外出工作的道路。

这个阶段的职业热潮已经从“打工潮”逐渐转向“就业潮”。影视剧对于异乡人的创作开始着重刻画学识、有梦想的年轻人,聚焦于他们在外出拼搏时的情感与成长。

2007年,赵宝刚执导的《奋斗》火遍了大江南北,剧中的六位主角面对生活、爱情、事业等问题的态度,成为时代青年的缩影。

不同于《外来妹》侧重事业线,《奋斗》是以主角间的感情发展为主线索,带出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坚守,以及面对棘手问题时的状态。显而易见,这种叙事节奏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时隔两年,《奋斗》的姊妹篇《我的青春谁做主》播出。同样是讲述年轻人在外打工的故事,相较于《奋斗》,这部剧更偏重人物平衡家庭与工作的问题,从另外的角度,呈现了“异乡人”在拼搏时的主要矛盾,是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该问题至今都在让人思考。

总的来说,《奋斗》与《我的青春谁做主》均反映了在时代的浪潮下,通过在异乡拼搏,高知青年对自我的审视与追求目标的变化。影视剧的创作也不再局限于人物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而是以事业为线索,刻画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周边关系的变化,视角更加深入与多元,输出的价值观更具主流影响力。

2010年之后,随着内地产业重心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北上就业、创业,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和内陆公司分庭抗礼,职场人的生活愈发丰富和多元。这里面,鉴于女性为影视剧的主要受众,创作者开始注重刻画女性形象。与此同时,随着创作的多元以及IP的开发,衍生出“大女主”戏和女性群像两大类型。

“大女主”方面,主角往往有着成熟的成长线,以2010年播出,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杜拉拉升职记》为例,剧集以时尚的风格,展示了杜拉拉从初入职场的单纯、热情,到后来成长为干练、大方的「职场白骨精」的模样。既呈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奋进精神,也突破了男性精英掌握职场话语权的固有思路。

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的办公室环境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那么2018年的《北京女子图鉴》则强化了地域环境对女性的影响,剧集借鉴于日剧,特别以北京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陈可屡屡受挫,却屡败屡战的不屈经历,侧重于突显小城女性到大城市北漂的辛酸历程。

女性群像戏方面,2016年的《欢乐颂》爆红,剧集以理想化的笔触将身在不同阶级的五位女性聚在一起,用她们面对职场、生活和爱情的不同处理方式,呈现五个人彼此的困惑、选择与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剧集的情节创作紧贴社会热点,包含网络暴力、渣男、处女情节等社会话题点。这让剧集更有现实共鸣点。

简而言之,精神独立、三观端正、不拘泥于小情爱的女性形象开始在影视作品中大比例出现。与此同时,角色以探索成长、不断进步为主线,传统的感情戏反而成了副线。

基于社会的发展变化,20年代的异乡人面临的问题更多,大城市的房贷、车贷、内卷成为了压在其胸口的大石。伴随着这种情态,影视剧逐渐愈来愈关注职场人的不安与焦虑。

最近正在热播的现实题材剧集《我在他乡挺好的》便直击这些压力,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度,剧集用年轻人挤地铁、被同事陷害、被催婚生孩子等现象,写出当代异乡人打拼的现实。

比如乔夕辰,事业上,作为咖啡公司市场部的老员工,双商高,能力强,非常努力,几乎全年无休;生活上,租房遇到黑中介骗钱;家人来电话忍着眼泪报喜不报忧。这条人物线可以称得上是当代打工人的日常写照,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

《亲爱的自己》中,主角李思雨在职场上辛苦打拼、做事雷厉风行、重感情,被公司老板看好,前途无量;《流金岁月》里蒋南孙与朱锁锁在生活里相互扶持,事业上敢于面对来自他人的打压,勇敢自信,令人动容。

《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孤身一人沪漂8年,拼命工作也才小有一番成绩。从一个初级销售熬到了主管,好不容易有了升职的机会,最后名额被空降的海归同事拿走。工作上不顺,情感上也未尽人意,在经历了被小三、被劈腿、工作失利的沪漂生活后,她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现实中,异乡人随着时代的变化,遭遇的问题也在变化。相应的,影视剧的人物情态也在不断转变。基于社会民众更加关注自我,荧屏上的角色也更立足于个人成长,将创作视角从平凡努力的打工人转向独立奋斗的职场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