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心学不是绝对唯心”,那是什么?心即理,心外无物,那是还有物质的影子?“是将自然与人的主体相构建的整体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映射”。请问,王阳明心学体系,那一点是与客观自然有关?把物质世界完全抛弃,哪来的“唯物主义”?
心外无物的“物”指的是什么,是指已将人类意识加于“虚灵不昧”的物质上的“物”,而不是“虚灵不昧”的物质本身。
举个例子,一张桌子在你面前,你的心里反映是“桌子”,那么这个桌子就是包括了存在的整体的形态、材质、位置等等的客观物质的桌子,以前在你的意识中具备“桌子”的名字以及相关的信息。前面的客观存在是没有你的任何意识信息的物质,只有具体了你的意识信息才能构成“桌子”的整体信息。
心外无物就是客观存在本身仅仅只是客观存在,而不会有任何人类意识对它的定义,分析等等,是“虚灵不昧”就是“没有人的意识灵性的蒙昧状态”。而后一句,“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就是延续了上面的解释,有人了的参与。王阳明的说法就是“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就是说物质反映在意识里,如果没有个体的私意,那么意识就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有了个体的私意或私欲,就是未当理,就不是正确的理。
“虚灵不昧”从个体的人的功夫来说,就是摒弃私欲所能达到的境界。
然而,从《王阳明全书》中搜到了仅有两三处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即理”的表述,仅是一些后人从字面上解释就表述却被戴上“唯心主义”帽子。
那么是不是一定是某人的个人解释,显然必须放在王阳明的整体理论中来检验。来看传习录中的两个故事。
《传习录》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首先这里就没有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否定客观存在就不会说自开自落了,“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同样也就是表达的立场观察的角度是以人为主体的,未看花时是“同归于寂”,去看花时“一时明白起来”。
没看花时花就不存在的解释从这个故事里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些哲学家文理不通嘛。“王守仁则从感觉证明花树不能存在于人的心外’(任继愈主编,第307页)萧萋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分析“意之所在便是物”,认为王阳明沿着从内到外、从心到物的路径而夸大“心”的能动作用。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所编《中国哲学史》认为:“王守仁不但断言‘心外无理’,而且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企图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依靠于感觉”。(《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25页)
王守仁从没有否定过物质的客观存在,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句话来解释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行为:“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正是由于王阳明将一切的人类社会的客观事物的现实性,当作为人的实践,放在天地之间,才能有心外无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