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甘肃行政设置之肇始,地域文化勃兴之初名。
陇西是甘肃(陇东南)最早行政区的称谓,有近2300年的历史,悉数全国2000年以上历史地域名称的城市,实乃屈指可数,“陇西”属其中之一,甘肃简称甘或陇,其中的“陇”即指陇西,便是其历史文化价值最直观的体现。所以“陇西”二字具有极大的历史、地理、文化价值及品牌价值。
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和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域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她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制约)到这样的程度。如八十年代给甘肃各地分册出版了《丝绸之路》古郡丛书史话,分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三关(嘉峪关、玉门关、阳关),唯一空缺的是拥有甘肃初始之名的陇西郡一书,请问编辑该书的那些所谓的甘肃文人没有陇西郡何来的金城郡和天水郡? 真是一种莫名的遗憾。
历史只是一个地方的身躯,人文才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陇西曾是甘肃(陇东南)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开创性、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厚重。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陇西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两三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陇西有2000多年的悠久筑城史。早在公元前384年,陇西地方就建立了县一级行政组织——道。其故城在今陇西文峰镇渭河北岸,原三台王家新庄以东的二级台地上,这是史书有记录的最早的陇西古城肇始之地。
历史上陇西古城因其建置沿革的变化几易其址。现在的陇西城坐东北朝西南,南北两山遥相对峙,西河、南河、渭河三水环绕城郭,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越公汪达镇守陇右,当时陇右道(驻地就是现在的陇西),县城从东面迁移5000米,筑于县址。所以民间还有俗语:“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
郡治襄武(今陇西)
一位学者在谈到“陇西”地名时,一再强调,要把“古陇西和今陇西,大陇西和小陇西”区别开来。
事实上,不少人对“陇西”的地域概念并非十分清楚,造成很多人偏见的认为现陇西不是古陇西,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争端。纵观历史,古今陇西不仅只是一个历史时间概念先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古今陇西中既有一个得名(郡治名称其实都不叫陇西而是狄道/襄武)先后的问题,又有一个大陇西、小陇西并存的问题;三国之前郡治基本一直在狄道(今临洮),时长近500年之久,后虽不再作为郡治,但临洮依然长期作为洮河中下游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近代由于行政区划变革,才变为县级建制;同样,现今的陇西虽仅是一级县级建置,却又是三国至清代近1700年的道、州、郡、府治所在地。
今陇西与古陇西、大小陇西有着难以切割的关系,虽然随着朝代的更迭陇西郡郡治从狄道(临洮)到襄武(陇西),但两地长期均在陇西郡范围(洮河中下游、渭河上游)之内,所以现今的临洮和陇西都可以说是古陇西文化的共同继承者,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如一家子的兄弟俩,毕竟区域因时可以变化,但文化不能割裂。因三国后陇西郡郡治一直在襄武(今陇西),后经历了各朝代千百年的行政区域调整,宋时废襄武设陇西县,襄武理所当然继承了古陇西地域名称,“陇西”随即变为县名。这便是大陇西变为小陇西的历史路径,后虽陇西又多有渭州、巩昌等称谓,但因“陇西”之名贯穿历史长河深入人心,“陇西”仍是该地域最具代表性的称谓,如权威的地理名词“陇西高原”、“陇西盆地”等,又因该区域诞生的各朝代名人将相皆称“陇西某某人”诗文书画皆注陇西之名。
故,今陇西不仅是古陇西名称的继承,更是陇东南历史地理文化价值的传承。
如不清楚,下面我们再来仔细看看陇西的前世今生之脉络。
“陇西”一词由来已久,原来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这古代人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六盘山南部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称之为陇山。《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
“陇西”一词,最早见于史籍,是记述战国时,秦国“使司马错发陇西”,即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进攻楚国的事。距今已有2280多年了。这时的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是“陇西”二字最早见于史册。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这是陇西置郡之始。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陇西郡为其之一,治所未变。西汉初年置襄武,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五里,是今陇西最早行政设置。西汉时陇西郡治仍在狄道,辖境约当今陇西、武山,天水等县市以西,礼县、舟曲、卓尼、岷县等县以北及广河县以东、以南的洮河中游地区。东汉西境扩大至今青海省尖扎、同仁等县以东,南境缩小至今岷县一带,东境仅有今武山、礼县等县以西地区。永初五年(111年),因羌人多次起义,兵入狄道,便移陇西郡治于襄武县(今陇西县),又于124年还治狄道。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迁至襄武县。从公元前279年至公元220年,陇西郡治在狄道,凡499年(实485年),这是陇西早期的地域文化概念。
西晋时期,分天下为十九州,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陇西属秦州陇西郡,治襄武领四县(《晋书·地理上》)。
东晋十六国时,陇西郡郡治未变,先后属归前秦、西秦、后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置渭州,治襄武县,因渭水得名,辖有陇西、南安阳(原南安郡)、广宁(治今渭源县境内)三郡。至隋时,实行州(郡)、县两级制,先罢郡置州,后废州设郡,州(渭州)、郡(陇西郡)治所均在襄武,辖渭源、长川(治今秦安县东北)、鄣(治今漳县西南)、襄武、陇西(先改内陶县为武阳县,旋改为陇西县,并非今日之陇西)等五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将天下分为十道、六百三十四府,置陇右道。陇右,又称陇西。古时以西为右,故名。渭州属陇右道。《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2005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载:陇右道“为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后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可见在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将全国分为十五道,并将陇右道的治所移至鄯州。之前的78年,陇右道治所当在渭州,即今日陇西县。陇右道治迁出后,在渭州增设中都督府,州治、郡治、府治均设在襄武县,当时之陇西仍为陇右政治、军事中心地之一。《资治通鉴》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宋统一后,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建置,先后在陇西设古渭州、通远军、巩州、通远军节镇等建置,并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以古渭寨为县城,始设陇西县,一直沿用至今,逾910年。
元朝于路之上,陆续分设行省及宣慰使司等机构。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改金国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治陇西,统管巩昌、临洮、平凉、庆阳、隆庆(治今四川剑阁县)五府及秦(今天水市)、陇(今陕西陇县)、环(今环县)、河(今临夏市)、利(今四川广元市)、兰(今兰州市)等二十七州。巩昌府(治陇西)辖陇西、宁远(今武山县)、伏羌(今甘谷县)、通渭、漳县等五县。陇西仍是当时陇右一带的军政中心。
明代实行省、府(州)、县(州)三级制,在今陇西设巩昌府,领秦州、阶州(治今武都区)、徽州(治今徽县)三州十四县。因军、民分治,在陇西还设立巩昌卫,直属陕西都司。
至清初,巩昌属陕西布政使司,仍辖三州十四县。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右布政使司移置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秦州、阶州、徽州、兰州、河州、固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市)、泾州(治今镇原县东南)、静宁州、宁州等九州二十八县。康熙六年(1667年),将设在巩昌的陕西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为省级建置。次年,移兰州,改为甘肃布政使司。
可见,陇西郡乃甘肃省之雏形,陇西相当于是甘肃最早的省会。为了完整的展现历史的连续性,近代陇西行政的变迁也简略介绍。
近代,陇西行政地位有所下降。确切的说是当时时政巨变导致政府无暇科学规划选址而造成的战略性失策。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县时,改兰州道为兰山道,陇西县隶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陇西县直辖于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设行政督察专区,陇西县属于第一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重新厘定各县等级,陇西定为三等县。
1949年8月,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成立,因军事及政治管理需要隶属岷县专区。
1950年因同属渭河流域陇西划归天水专区
1956年1月国务院批准:陇西由天水专区划归定西专区领导至今。
历史名人之评价: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秋七月,中宪大夫、巩昌知府汪元祐在为《陇西县志》所作的《序》中写到:“今年秋,余奉简命,来守是邦。抵郡以来,见其山水周遭,城廓壮丽,人物熙攘,闉(yin)匝市辏,烟火万家,固洋洋然一大都会。”
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察西北教育时在陇西日记中写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重上仁寿山,观大殿及诸庙……太白故里碑……此间城墙及鼓楼等建筑高伟,颇有省会气魄……”
可见,自曹魏至清末,凡1692载,历12个朝,在陇西境内,存在过许多建置,尤以唐、元、清三代建置最高,辖区范围最大;陇西既作郡名,又继作县名,长达近17个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尚属罕见。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下诏陇西为天下李氏的郡望。如今,无论海内海外,凡李姓者,堂号上皆冠有“陇西”二字,更扩大了陇西超越地域范围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的发祥地,渭河文明则是黄河文明的人文摇篮,从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到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陇西西河滩西周遗址等,从先皇伏羲创八卦到老子李耳西出函谷关,著《道德经》,许多文化现象,皆与历史上的“大陇西”息息相关。
自秦代置陇西郡以来,陇西人杰地灵,文脉绵续。从公元265年开始的南北朝晋代以来的1700多年中,陇西历史上曾经先后有12人封爵“陇西王”或“南安王”或“巩昌王”或“陇右王”。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十二代王府气象曾经辉耀陇西,这在中国文化史和政治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著名的关陇集团创造了享有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美誉的李唐王朝,李唐皇族并将陇西尊为祖庭之地,成为天下之李的朝觐中心。陇西坊间传说的九观十八寺更是折射出了古代陇西人民的宗教文化信仰。在现代西北革命史中,陇西是和平解放的历史文化重镇,她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免遭战争创伤。
陇西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传统与文化一脉相承,英勇与无畏藏一体,温和与优雅聚一身,其独特的人文气息是长期的历史文化孕育的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早在2006年陇西就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因其具有得天独厚地利条件,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渭水环抱,六河汇聚,自然地域开阔,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地理位置优越,高速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距离周边渭源、漳县、武山、通渭、安定均约一小时,完全符合国家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条件。316国道穿境而过,是西陇海兰新线上的璀璨明珠,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铁路列车直达省会城市(除东三省,云贵黔藏琼闽津)超过二十个,实现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的一站式对接,规划中的兰汉高铁将为起飞中的陇西再添双翼,陇西有着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千年郡州治所,李氏之故里,文化积淀深厚。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伟壮观,尽显千古雄风。世纪初,中医兴起,药材产业方兴未艾,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初具。最新《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陇西为陇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中国药都、全国十大中药材基地之一、陇西正倾全力打造中国药都品牌。
“陇西古郡” 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华夏
“千年药乡” 道地优势品牌享誉九州
“中国药都” 产业发展助推陇西腾飞
首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于去年10月11日至14日在陇西隆重举行。来自10个国际机构、12个省级代表团、200多家中医药企业共计3000多名嘉宾参与。本届博览会以“传承创新,合作共赢” 为主题,立足甘肃乃至中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资源和区位优势,致力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陇西宣言》发布与会各方携手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推动陇西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9年8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发布会,介绍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筹备和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有关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经国清办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19年8月22日至24日在“千年药乡”“ 中国药都”甘肃陇西举办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
陇西带着千年古韵与现代活力欢迎海内外的朋友相聚陇西!
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