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什么?
意识(consciousness)一直是一个模糊而有争议的概念(Farthing 1992)。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指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生物学意义上的意识指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意识。
维基百科这样定义:意识是一种察觉的状态或质量,或者是对外部目标或自身内部过程的察觉,它也被定义为直觉、察觉、主观性、或经历、感觉与觉醒的能力,并具有自我感和大脑控制系统。
意识到底是什么?恐怕即使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筹莫展,目前对意识形成的机制有10种猜想。
1、物理主义和唯物主义
这种理论认为意识完全是物理的,是遵循物理规律的生物大脑的产物,你的所思所想、一喜一怒等所有精神状态都可以被解释为物理状态,而这种物理状态,在更深层次上式基础物理学的领域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这种理论认为,意识拥有绝对的物质性,且有无可辩驳的证据有力支持,精神状态本质上就是物质状态。虽然“唯物主义”和“物理主义”这两个术语通常是可以互换的,但唯物主义更古老,意味着更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意义,而物理主义则出现在20世纪初,传达了更方法论或语言用法。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就是其中一种。这种理论的一种推断就是绝对的人工智能很快就能出现,只要人类能够完全解读人类大脑的物质基础,就能在这种物质基础之上产生人工智能。
2、副现象论
认为意识是行为产生的附带现象而不起任何作用的身心关系理论。其思想可溯源于英国唯物论哲学家T.霍布斯,他认为副现象能够被初级现象影响,而不能影响初级现象。这种理论也认为意识完全是物理的,完全是生物大脑的产物,但是该理论认为心理现象就是副现象,它是由物理现象引起的,但是它不能引起物理现象。
副现象论者也分为两类:强副现象论者与弱副现象论者。在强副现象论者看来,心理现象只能被物理现象引起,而不能被其他心理现象引起;但是弱副现象论者则认为,心理现象既可以由物理现象引起,也可以由其他心理现象引起,但是心里现象不能引起任何物理现象。按照强副现象论者的观点,就没有自由意志问题(free will),因为心理现象不能影响外部世界,但是我们通常是承认人有自由意志的,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弱副现象论者则给这个问题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当代的行为主义者大多有此倾向。
3、非还原性物理主义
“还原”是什么?举个例子,一块石头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且石头的硬度这个属性是等同于构成石头的所有那些分子之间的电磁力关系的某个组合特征(包括任意两分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强度,以及所有这些连接的空间分布模式,等等,不论我们能不能用语言去描述这些),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块石头是可还原的,它可以还原为微观物理对象及其物理属性(含关系)的组合。
非还原物理主义认为意识完全是物理的,完全是生物大脑的产物,但精神状态是真实的,不能被还原为物理状态(大脑或其他)。虽然心理状态完全是由(大脑的)物理状态产生的,但它们确实不是物理状态,精神状态在本体论上是不同的)。非还原性物理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自顶向下因果”,即意识的内容是因果性的——可体验性可以做真正的工作。非还原性物理主义的机制是出现的,在更高层次的整合中,新特性不能从更低或更基本的层次上你所能知道的一切中分辨出来(甚至可能无法预测)。(非还原性物理主义和二元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承认真实的精神状态,但也只有一种物质——但正如预期的那样,双方的一些追随者拒绝对方的主张。)
4、量子意识
量子力学也是自然科学史上被实验证明最精确的一个理论,但是量子的观念,没有人能够理解,这甚至包括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学很奇怪:你不观察它,它就处于叠加态,也就是一个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你一观察,它这种叠加状态就崩溃了,它就真的只在A点或者真的只在B点了,只出现一个。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提出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就产生了一个既死又活的猫的奇怪悖论。这种诡异的基础实际上是: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这使大家认识到,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物质世界和意识不可分开。
5、意识力
这种理论认为,意识是物理现实的一个独立的、不可简化的特征,它存在于基础物理学的场和粒子之外(可能不是从这些场和粒子中衍生出来的)。大家知道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存在四种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而意识力理论认为,意识这个迄今为止未知的世界可能以一种新的、独立的、基本的物理定律或力的形式出现,也就是第五种力:意识力。
6、意识空间
这种理论认为,除了基本物理学的质能和时空之外,意识是物理现实的一个独立的、不可简化的特征。意识这个迄今为止未知的世界可能以一种全新的现实结构或组织的形式出现,也许是现实的另一个维度(例如,“整合信息理论”所假设的“限定空间”,或者4维空间)。
7、泛灵论
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生论”。一种主张一切物体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生物有内心生活。兔子、老虎、老鼠等有感受、感觉和体验(experience),桌子、石头和分子没有。泛灵论者则否认这条常识。根据泛灵论(panpsychism),最小的物质片段,就比如电子和夸克,也都有最最基本的体验,一颗电子也有内心生活。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每个物理场和基本物理粒子的不可简化的特征。存在的一切都有一种内在的“原始意识”,在某些集合和特定条件下,可以产生真正的内在意识。泛灵论是心理哲学中最古老的理论之一(可以追溯到前现代的泛灵论宗教和古希腊)。它正以各种形式被一些当代哲学家复兴,以回应看似棘手的意识“难题”。
8、二元论
这种学说的典型形式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17世纪提出的“心物二元论”,即世界存在着两个实体,一个是只有广延而不能思维的“物质实体”,另一个是只能思维而不具广延的“精神实体”,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各自独立存在和发展,谁也不影响和决定谁。
该理论认为,意识需要一种完全独立的非物质实体,它不仅独立于物质大脑,而且与物质世界无关。这就意味着现实由两个不同的本体论部分组成——物理和非物理物质、分裂、维度或存在层面。虽然在二元论下,人类意识需要一个物理的大脑和一个非物理的物质(以某种方式一起工作),在肉体死亡和大脑解体之后,这个非物理的物质本身就可以维持某种意识的存在。
虽然这种非物质的物质传统上被称为“灵魂”——一个充满神学负担的术语,但灵魂并不是这种非物质的唯一形式。
9、整合信息理论
威斯康星大学神经学家朱利奥·托诺尼提出了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缩写为IIT),IIT属于一个科学理论而非哲学理论,不过硬要归类的话应该属于一种属性二元论。IIT认为意识是复杂系统的固有性质。意识的存在不能由已知的物理定律推出,而需要全新的物理定律来解释意识。IIT定义了一个物理量Phi(φ)来度量系统的复杂程度,并用其判断一个系统拥有意识的多少。IIT能够解释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小脑没有意识(因为小脑缺少反馈连接),为什么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因为睡觉的时候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减弱了)。
10、终极意识
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根植于某些智慧传统,即唯一真实的东西是意识——所有其他的东西,尤其是整个物质世界和它所包含的一切(包括物质大脑),都源自于无所不包的“宇宙意识”。每一个意识个体——人类、动物、机器人或其他——都是宇宙意识的一部分。
有人曾经有过一个比喻:我们的显意识就好像是头部一个很小的点,想象你的头部是一个漏斗的形状,这个漏斗的最底端接触到你头部的地方,是你的显意识。而你的漏斗越往上,就越接近你的潜意识——个人潜意识。而每一个人的漏斗,如果往上无限延伸的话,你的漏斗迟早会和另一个人的漏斗相连接。当所有人的漏斗全部相连接的时候,就是集体潜意识;而再向上与物质、非物质意识相连接,就是宇宙潜意识、宇宙共同意识。
一般来说,东方宗教比较支持这种观点。
总结
现实中,某些人会因为大脑、器官损伤以外的特殊原因(比如,极度恐惧)而不幸离世。他们去世后,除了没有意识外,身体结构与去世前没有什么区别。这时候,我不由的会想,是不是我们身体内真的就住着一个“灵魂”?当“灵魂”离我们而去,即便身体再完整无缺,而意识却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意识是如此的神秘,以至于有关意识的学说数不胜数,那么到底哪个学说是真正反映了意识的本质,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只有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我觉得这个时间可能会很久,甚至是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