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戴姆勒公司刚刚发布公告,宣布旗下的微型豪华车Smart即将退出美国市场,消息传来,有感到痛惜的,也有表示不出意料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个消息对于Smart这个非常有个性的品牌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美国市场的败退已经让Smart失去了全球两大单一汽车市场之一
4月2日,梅赛德斯-奔驰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迪特马尔·埃克斯勒(Dietmar Exler)和销售副总裁亚当·张伯伦(Adam Chamberlain)在致全美26个经销商的信中表示,将会在2019年底彻底在北美地区停售Smart车型。
尽管这个消息听起来非常让人震惊,也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舆论关注,但是实际上,对于奔驰而言,这个决定其实所涉及到的面并不是很大,因为经历了历年的销量下滑之后,Smart的在美销量在2018年已经跌至谷底,相比上一年,2018年Smart在美国的销量暴跌了58%,仅有1276辆,这样的销量成绩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到了今年的3月份,这个数字还要更糟糕,在3月份Smart在整个美国只卖出了90辆车,同比下降了18%。
在这样的销量成绩下,Smart在美国的销售收入已经无法覆盖其成本,Smart退出北美市场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在美国这样对大体型大排量车型情有独钟的市场,Smart的体型实在是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让美国消费者为不足2.7米的车长支付与雅阁同样的价格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吉利入股戴姆勒对于Smart是最好的救命稻草
与Smart退出北美市场关联的一则新闻是去年吉利出资90亿美元收购了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的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这两则新闻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实际上对于Smart这个品牌来说却是一则重要的利好,这意味着Smart在失去了美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单一汽车市场之后,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单一汽车市场上获得了新的机会。
中国消费者对吉利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吉利从十多年前靠模仿起步的本土自主车企已经发展成为了如今中国市场上最大的车企之一,从三年前的博瑞开始,吉利就踏上了精品化之路,随后诞生的车型例如博越、帝豪家族、缤瑞、缤越无一不是同级别中的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而前段时间刚刚发布的轿跑型SUV也成为了吉利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最新试探。
除了自身的发展之外,吉利还带动了沃尔沃的转型与发展,众所周知的是在被吉利收购之前,沃尔沃在福特手里发展得并不好,而在被吉利收购了之后,借助吉利的资金以及渠道实力,沃尔沃通过中国市场实现了自身品牌的复兴,刚刚过去的2018年沃尔沃的全球销量达到了64.2万辆,而中国市场的销量则为13万辆,可以说在吉利入股之后沃尔沃已经实现了品牌的自我救赎。
有成功的案例在先,奔驰和Smart自然也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尽管吉利对戴姆勒公司仅仅入股了9.69%,并不像沃尔沃那样是全资收购,但是既然已经是戴姆勒公司的主要股东,就会抓住一切机遇来与其共同发展。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今年的3月份,戴姆勒和吉利共同宣布将在中国成立全新的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动Smart品牌的转型工作,未来双方将一起把Smart打造成一个高端的纯电动微型车品牌。根据协议内容,未来的Smart车型将在中国的新工厂生产,并在2022年投放全球市场。
未来的中国微型豪华车细分市场潜力巨大
奔驰并没有公布去年Smart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销量数字不会非常难看,毕竟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最近一年大街上的Smart车型明显变多了。尽管这个观察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销量的话,Smart这样的车型是不会大量出现在一个二线城市的大街小巷的。
中国市场其实有和美国市场共同的审美,传统上中国消费者也更偏爱大尺寸大马力的车型,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SUV车型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但是在2018年,中国市场发生了极为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变化,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中国市场第一次从增长转变为衰退,在下降的销量面前,一方面是居民的整体购买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传统车型市场的饱和。
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远不是5年前的中国市场了,在汽车保有量极速增长之后,国内的各类城市变得异常拥堵,尽管中国和美国一样国土面积都非常大,但是中国的人口分布和美国极为不同,中国如今的人口分布更加类似于欧洲,大量人口的涌入让中大型车市不光人满为患而且还“车”满为患,在拥挤的市区开车出行已经变成一项难度越来越大的工作。
此外,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也随着需求获得满足而开始逐渐改变,在大家都有了SUV或者中大型轿车之后,国内消费者发现这样的车型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过于庞大的尺寸让这些车在市区非常不便于停车,同时如果在老城区并不宽阔的路上驾驶这些大车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此这个时候能够拥有一台便于日常通勤的小车就成了很多国内中产阶级的新选择。
如何培养市场成为了以Smart为代表的微型豪华车品牌们最重要的课题
在国内市场,以Smart为代表的微型豪华车其实并不是整个汽车市场的主流,因此它们也就不用为了抢夺市场而像传统热销车型那样激烈拼杀。对于Smart们来说,如果继续做一个“小而美”的品牌才是他们需要优先研究的问题。
如今国内的Smart车型消费者多数是受过良好教育,家庭经济基础良好同时自身也有着较高品味的年轻女性消费者,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车辆的操控性,配置以及空间等等传统车型上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点都是无足轻重的,开起来灵巧方便,同时还能彰显自身的格调与品位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因此对于未来重点转向国内市场的Smart来说,他们不能像普通车企那样打价格战,毕竟微型豪华车这个级别的消费者本身就不是价格敏感性人群,对于很多这个级别的消费者而言,Smart一般都不是他们拥有的第一台车,Smart要做的是足够精致足够有格调才能满足这一类消费者的欢心。
同时,不同于其他细分市场,这个市场在中国本来是不存在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才逐渐出现的,因此对于Smart们而言,他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将影响力潜移默化的注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更多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Smart未来才能在销量上有所好转。目前的Smart依旧保持着大幅亏损的状态,进入国产电动化的新时代之后的Smart能否扭亏为盈,就看吉利入股后的戴姆勒集团操盘手段是否高明了,就让我们用时间来为它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