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
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的名字叫“范仲淹”!
范仲淹 像(来源:hi.baidu.com)
范仲淹注定是孤独的,但一个诞生范仲淹的国度是伟大的。他的思想、节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奋发进取。
范仲淹崇高的精神、品格从何而来,现实中可以找到诸多根据,风水上的出处在哪里呢?
范仲淹祖坟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天平山,从无异议。
荫佑范仲淹的风水则众说纷纭,尤以明、清风水师一句“万笏朝天”影响至深至巨。
何谓“万笏朝天”?范仲淹祖上风水真的是万笏朝天吗?
万笏朝天
东天目山发脉,经太湖西山渡峡,穹窿重构,接续而起的天平山,以何种样貌屹立于苏州西隅、木渎向斜?
其砂首,又以一种什么形态伸入苏州平原?
满山皆石的天平山,难道仅仅是几座巨石象形的风水含义吗?
风水上,石山为不可葬之山。怪石嶙峋的天平山上,范氏如何扦穴?对子孙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是人们需要了解的关于范仲淹的风水内容。
曾贵为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其时捐出自购宅基地兴建苏州府学的故事,①(《昨非庵日纂》载:范文正尝得一宅基,堪舆家相之曰:“此当世出卿相。”公曰:“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即捐其地建学舍,苏州府学是也)家喻户晓。
他不是不喜风水,不懂风水,而是公而忘私,于风水亦概无例外。
鲜为人知的是,范仲淹随遇而安,携儿谐母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下。
此举缘于何种情势?万安山风水,又是怎样荫佑范氏一脉继往开来?
2019年11月21日,《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在江苏省苏州市天平山对范仲淹祖坟进行了详细的堪舆踏勘。
范仲淹之先高祖、曾祖、祖父与其父同葬苏州天平山,一山二穴。
范仲淹高祖范隋墓,称“唐柱国丽水府君之墓”,位在天平山东坞,壬山丙向。吴越国时葬此,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
唐柱国丽水府君之墓
范仲淹曾祖、祖父、父墓——“赠太师徐国公范梦龄、赠太师唐国公范赞时、赠太师周国公范墉墓”,世称“三太师坟”,位在天平山东南,原址即今“三太师祠”,亥山巳向,距范隋墓360余米。
范仲淹祖地两穴,百米之别,判若云泥,风水上以范隋墓为正。
范隋墓地形图
范仲淹祖地太祖山为东天目山主峰大仙峰。五星上,大仙峰为火星,高插范氏祖地西南。
……
莲花峰东南2公里,为天平山。龙脉先东南,再东北,起而为天平山主峰,作范隋墓父母山。
民国《吴县志》记曰:“柱国丽水县丞范隋墓,在天平山左麓。”
天平山,因山顶平正而名;因山势高峻,唐代称为白云山;又因范仲淹高祖葬于山之东坞,俗称范坟山。南北走向,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1.4公里,主峰海拔201.6米。
还是民国版《吴县志》,曰:天平山,在支硎西南,南连秦台、马鞍,距城西二十里,视诸山最为崷崒,顶有莲花洞、白云洞,皆山中最胜处,山皆奇石,瑰形异状,可喜可愕。而以卓笔峰为最卓,笔高数丈,截然立双石之上,余如屏如矗,或插或倚,备极奇怪。……山之坞,范公之祖墓在焉。其西有笔架峰,其后群石林立,名万笏林,即所谓“万笏朝天”也。
风水上,一峰不足以构成笔架形。天平山右伸一臂,起伏顿挫,翘转西北。数百米起落顿挫,局部形成了一个笔架形。
现版方志据以重复提到山上的卓笔、笔架二峰,概指天平山主峰与白虎砂构成的这一独特形态。
范隋墓卫星摄像图
天平山主峰圆平,属金星无疑。
因其绵延,有悠扬之形,西南衔接之峰秀丽卓立,故笔架看似成立。
范仲淹文才杰出,祖山以笔架名之,亦在情理之中。但严格区分,号之“笔架峰”“卓笔峰”,实有不妥。
天平山作为笔架峰、卓笔峰的意义不大,那是何用途呢?
欲正确理解天平山上这一特殊之形,须全面把握范仲淹祖地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天平山上这一来一去的风水实质。
所谓卓笔峰、笔架峰,一山二用:既是接脉而来,又为天平山白虎砂。
笔架峰低端一峰仅作为腾挪、过渡,这是基本的风水判断。
问题在于,龙脉为何采取这种特殊的行进方式呢?
天平芦花
这是因为,龙自西来,范隋墓属横龙闪结。
范隋墓龙脉自少祖山起全是低山行度,过峡渡水不断,表面看耗损极大,力量有欠,其实不然。
龙脉在腾挪前行中,生动活泼,不断兼收并蓄,连环生发,其力惊人。这一点,从龙行路线的分张摆折中可隐约看出某种端倪。
特别是穹窿分派后,中脉续起从不间断,一左一右,委蛇前行。
最后约2公里的距离上,更是石煞惊人,余曜四窜,尽出枝脚,南北纵贯。
这时,龙脉需要的是转圜空间。
龙脉先东南,折东北,再东南,忽高忽低,金水延绵,正是因应着这一结作要求。
横龙结作,必有鬼、乐二星。
范隋墓北,乐山长达3公里,以撞背而来的方式出现,极为厚重。
不承龙脉西来之势,顺势面东南扦穴,而非要往左腾挪千米不可,高起后再曲转南下,这是就高不就低,在趋避中消其煞气。最后自高而低落于低平之处扦穴,于高取低,阴阳合璧。
如《吴县志》所记,范隋墓在天平山左麓,取东侧山腰平坦开窝处下穴,距山顶300余米。
(清)《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载:“范文正公祖地,在苏州天屏山,艮龙丁向,满山皆嶙峋巨石,穴前开一腰带水池。”
其中,天平山误作“天屏山”;实测辛龙丙向。
范文正公祖地(载《地理仙婆集》)
范隋墓上方,巨石二度横布,嶙峋突兀,山势陡峭。
巨石下方,坡度突然缓和,铺陈数十米后,由石转土,草木生茂,范隋墓适时适地建于微微窝平之处,下有毡唇。
左诞一溪名桃花涧,至穴前与右金鱼水于穴下合襟,向前弯环流淌,溪涧下有石,如禽星堰塞水口。
再前,一巨石镇于水中,状如石印,砥柱中流。溪水迂回屈曲,前流二三百米后聚而成湖。
转石为土,植被茂盛,地势趋平,水中禽星、石印,界水消煞,均为穴证。
范隋墓内堂团聚,龙真穴的,缘何偏左闪结呢?
闪结即闪龙入首,龙脉栖侧躲闪结穴也。山势直去,而脉则偷闪于侧以结穴。若泥于直步龙神,撞脉取穴,则误矣。
吴景鸾云:“只泥穿心直串去,不识真龙转身处。真龙闪巧转身多,岂惟直串为可据。俗师不识玄微诀,只向直穿寻正穴。寻到山穷脉尽时,不论有穴并无穴。惟以撞脉顶来龙,下了误人贫与绝。”
盖顶龙求穴,固是正理。但真龙奇巧处,有闪脉而融结者。
对于龙闪穴,《玉峰宝传》云:“龙闪行踪穴不端,尽龙未必起峰峦,君须仔细推寻着,莫作虚窠便要安。”
蔡元定曰:“闪如小儿逃闪之状,杨踪即右,其实趋左,亦闪铄不定之义。然则龙闪之说,古亦有此话头,非子微拈出。此机不露,一言以蔽,此等怪穴皆造物之玄秘也。”
位在范隋墓西南的范仲淹曾祖、祖父、父“三太师坟”,居天平山东南山脚,临湖而建,其以“撞脉顶来龙”下穴,粗看似接脉中正,实又不妥。
吴景鸾所云“下了误人贫与绝”虽未必,但风水上失穴无疑。
龙脉气旺,现石而曜;金石多阴,流泉而洩。欲扦天平山之穴,还须阴阳济补,非闪结不能达此目的。龙脉右来左往,来回摆折,一低一高,再自高而低,范隋墓机变而下,体现了范氏捉脉择地的智慧。
天平山、木渎镇卫星图
闪结,既是趋避石曜需要,也是风水常识,更是阴阳范式。
范隋墓阴阳和合,化煞为用。现实中,所主之人亦见凶不凶,遇难成祥,宠辱不惊,胸有成竹,是为一奇。
龙闪而结的范隋墓,阴阳互生,犯难而进,石中取穴更是经典。
郭璞《葬书》曰:“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天平山是典型的石山,按郭璞所定堪舆原则,为不可葬之山。
天平山石穴称奇。石山并非全不可葬,石中土穴,即是另类,有吉无凶。
石山亦非纯石无土,其关键在于石土蜕变。同中求变,石中取土,范氏在天平山寻求觅得的正是这种效果。
天平山上,天生奇石。范隋墓东南300米处,有石柱丛生矗立,宛如古时大臣上朝时所用的笏板,故谓“万笏朝天”,是为胜景。
万笏朝天作为一种夸张的说辞,言之天平山虽无可厚非,但论其形象,则不如江西上饶三清山的“万笏朝天”,那是一组花岗岩石奇峰,高约200余米,如墙并排而立,为典型的指状花岗岩峰墙景观;论其意境,也比不上泰山封禅石刻“万笏朝天”,那是一块弥足珍贵的碑刻,突兀穿天,峻峭如笏,记述帝玉封禅泰山的历史题材,对于泰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石笋冲天,是一种自然现象。
以此喻范公品格,无不可;以此论风水,并非吉兆。
天平山上,有如笏状、具笏之神髓的,另有地方。
寿桃山
木渎向斜,“Y”字型建构,决定了天平山东出图南的方向选择。
龙脉快速偏离连接点千米之遥,高踞天平之巅,又闪身而下,范隋墓居东面南结作,风水上是什么形态呢?横龙结作的范隋墓,乐山特殊,穴山周围,一片金水连绵,又有什么玄机呢?
以上内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冠世文昌》。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详情,请看即将出版的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冠世文昌》,敬请关注。
文丨桐源居士
韶山风水01丨韶山风水02丨韶山风水03
韶山风水04丨韶山风水05丨韶山风水06
人文中国行01丨人文中国行02丨人文中国行03
人文中国行04丨人文中国行05丨人文中国行06
人文中国行07丨人文中国行08丨人文中国行09
人文中国行10丨人文中国行11丨人文中国行12
人文中国行13丨人文中国行14丨人文中国行15
人文中国行16丨人文中国行17丨人文中国行18
人文中国行19丨人文中国行20丨人文中国行21
人文中国行22丨人文中国行23丨人文中国行24
人文中国行25丨人文中国行26丨人文中国行27
钦天监1丨钦天监2丨钦天监3丨钦天监4
孔子1丨孔子2丨孔子3丨孔子4丨孔子5
孔子6丨孔子7丨孔子8丨孔子9丨孔子10
朱熹1丨朱熹2丨朱熹3丨朱熹4丨朱熹5
朱熹6丨朱熹7丨朱熹8丨朱熹9丨朱熹10
风水1丨风水2丨风水3丨风水4丨风水5
南京1丨南京2丨南京3丨南京4丨南京5
清朝1丨清朝2丨清朝3丨清朝4丨清朝5
清朝6丨清朝7丨清朝8丨清朝9丨清朝10
曾国藩1丨曾国藩2丨曾国藩3丨曾国藩4
曾国藩5丨 曾国藩6丨曾国藩7丨曾国藩8
洪秀全1丨洪秀全2丨洪秀全3丨洪秀全4
洪秀全5丨洪秀全6丨洪秀全7丨洪秀全8
李嘉诚1丨李嘉诚2丨李嘉诚3丨李嘉诚4
秦始皇1丨秦始皇2丨秦始皇3丨秦始皇4
秦始皇5丨秦始皇6丨秦始皇7丨秦始皇8
崔与之1丨崔与之2丨崔与之3丨崔与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