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运河名镇|嘉兴平湖乍浦镇:“江浙门户”在更新中传承千年文脉

嘉兴平湖的乍浦镇,以水得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杭州湾北岸一座依山傍海、风光秀丽的千年古镇,自古就有“江浙门户”“海口重镇”之称。作为曾经的明朝七十二座卫城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建起了四四方方的乍浦城,戍边守国。民国8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东方大港”的设想,为乍浦港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古城、古街、古庙、古桥、古炮台、古汉墓……乍浦的历史文化资源像是散落玉盘的珍珠、漂浮海上的木片,更深藏在街头巷尾的缝隙中。历史风云变幻、饱经沧桑,而乍浦却是一座永不沉沦的古镇。

以水得名 独特的山海文化

乍浦古镇有五千年历史。乍浦镇戴墓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乍浦之名源于唐朝中期,乃以水得名。古时凡内河通海处曰“浦”,嘉兴郡内东注之水,其下流皆会于此而灌入海,故曰浦。乍浦里蒲山和外蒲山(今称外蒲岛)之间为“浦门”,是当年内地各港出入之门户。海上驶来的商船、番舶,经此方始见到“浦门”,含“乍见”浦门之意,故得名“乍浦”。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设乍浦下场榷盐官,是目前已知最早在官方文牒中启用乍浦地名的记录,距今有1230多年历史。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乍浦置镇,置镇历史也有1177年。

乍浦渚山,系浙西天目山余脉。追溯至古时,可分为三大群山,最远的为黄盘山群,包括黄盘山、斗牛山、秦驻山;稍近的为外蒲山群,包括外蒲山、莱山、荠山;最近处为“九峰”,又名“九龙山”群,包括雅山、苦竹山、汤山等。古城的空间格局为依山望海,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内陷、乍浦由渔港转变为贸易港,如今的乍浦老城空间格局则变成了藏山望海。

滨海栈道

乍浦,历来为海疆要地,江浙咽喉。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越王勾践就设重兵驻守,唐代置镇遏使,宋开禧元年(1205),乍浦唐家湾置水军,设镇统制,至明代,乍浦军事要塞海防重镇更为突出。乍浦城墙的修筑对防御外来入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曾多次抵御外来强敌。

乍浦,历史上一直被称为东南门户,因有乍浦塘这一联海内河的优势,逐渐发展成杭州湾北岸重要的贸易商埠。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颁“展海令”,乍浦被列东南十五口岸之一。雍正时成为“东洋日本商贩往来要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贸易盛极一时。许多来自南京、宁波等地的商船,都必先到乍浦,然后再到日本。从乍浦港出口的主要货物是生丝、绸缎、药材、茶、糖、棉布、染料、铅锌、漆、书籍和文房四宝等。

乍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3300-2200年已有先民耕稼渔猎、繁衍生息。明清间,乍浦或以军事重镇集天下英豪,或以商贸兴盛邀四方客商,伴随地方文教发展,人文萃起,大族纷出,同时也形成深厚的海居文化。这里还有浙北最后一个渔村——山湾村,渔民上岸后因地制宜开设了渔家乐酒家、海鲜市场、民宿等,吸引了江浙沪众多游客前来观海景、尝海鲜。为了凸显这座城市的身份标识和文化韵味,乍浦将人文内涵注入文旅消费。以乍浦咸炝蟹等菜肴为代表的“乍浦十八鲜”成为文旅名片。无论是百姓从事的渔商事业、居聚的古宅会馆、行走的水街石桥、供奉的妈祖神灵、传承的诗歌事记、入口的海味鱼鲜等都带有特有的海洋文化,营造出滨海古镇独特的海居文化。

保护历史遗存 挖掘和塑造文化软实力

海防重镇乍浦历史上遭受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战事侵袭,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近代史上,乍浦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兵燹,汤山公园内至今仍保留着清代的海防炮台。一些地名、故事和人物家谱还在代代传承,但大量遗址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乍浦的历史文化资源像是散落的珍珠、漂浮海上的木片,深藏在街头巷尾的缝隙中,稍不留神就要湮灭无踪。

中国大多数的城市面临着和乍浦同样的现状。一座城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当今的物理存在却是历史废墟上建造的一座新城。王朝更迭、兵戈扰攘,一次又一次地洗去了风流繁华,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高楼华厦,只剩历史轮回的叹息。

在城市更新的时代潮流中,乍浦选择勇敢破题。

乍浦保留了完整的护城河。现存乍浦城护城河周长4950米,围护而成的面积为2380亩,与县志记载的内容吻合。在古城的西、南共保存有三段总长约200米的古城墙,其中,西侧两段为土坯,总长约110米,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南侧一段东西长200米,宽约15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米。对比清光绪版《平湖县志》,现今乍浦城内街道、护城河、纵横交错的内河等城市格局与清代布局一致。

近年,乍浦持续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建成了汤陈绿道、环城河绿道等十余条绿道,全长达42.95公里。通过显山露水和休闲配套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乍浦小学(原百年观海书院)、西河下埭、笆篱坤历史街区等地标串联起来,彰显“水、田、林、园”自然特色和“文、史、民、食”人文历史。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让人体味乍浦的风土人情。在汤陈绿道建设中还有新发现,施工人员在小平山西北坡发现了历史文物。乍浦镇立即联系文博部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小平山区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16座西汉时期墓葬,共出土各类器物217件(组)。

文旅焕新 活化城市文化印记

乍浦在保护古镇的同时,更加注重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既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旅休闲功能的需要,也让历史遗迹空间在功能重塑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天妃宫炮台

位于环城河绿道正西、乍浦城西门乍浦塘边的笆篱坤,是一处承载乍浦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节点。笆篱坤是乍浦葛氏的故地。清朝前期,在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清朝政府与厄鲁特蒙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葛氏一族出过一位名叫葛元的武进士,他参加了清军前哨阵地推进至巴里坤的作战,巴里坤位于现新疆哈密地区,全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葛元荣归故里后,将老家地名改为西陲同名,后人称作“笆篱坤”。据说民国初年,这里还有一块很少有人举得起的石头,相传为这位葛氏先祖练武用的遗物。

乍浦葛氏人才辈出。清同治朝,葛元的后人葛肇基和二弟葛承基建起了一座藏书楼——平湖传朴堂。后世人以传朴堂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楼相比肩。自此,葛氏以诗书传家,与晚清民国江浙文化圈交往甚密。葛氏后人葛嗣浵和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掌门人张元济先生结为儿女亲家。葛嗣浵的第三子葛昌权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的堂姐高鈖是一对伉俪。第四子葛昌纯是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在年仅26岁时牵头攻克了用于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235的核心元件——乙种分离膜。1966年国庆节,作为对新中国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葛昌纯被国务院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如今,乍浦镇整修笆篱坤历史街区,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笆篱坤历史街区包含驿站广场、精品餐厅、会馆、城墙遗址广场四大核心功能空间,纪念牌坊、休闲绿地点缀其间。街区汇集精品零售商业、特色餐饮、文化体验馆等业态,以古今交映、古意新作的建筑形式传递山海风古建筑的韵味,利用传统建筑用材打造若干处特色文化界面,有写意砖墙、习武石锁、西域窗扇等打卡点。

一处处历史遗迹,承载着古镇千年的记忆。近年来,乍浦镇在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镇、国家园林城镇的基础上,又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强镇和AAAA级景区镇。倾力打造“山海风情·千年古镇”文旅特色品牌,建设宜居宜学宜业宜游的长三角山海古城文化体验地、环杭州湾和谐生态新港城。

乍浦,古镇生古韵,蝶变绘新风。一山一海一生活,在这里,等风也等你。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