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时候美军为什么没装备专用强击机?

这还是和二战前美军海陆两大军种的需求有直接关系。

首先说陆军。

美国陆军航空兵对于未来战争的形式其实也做过思考,但不外乎当年非常时髦的杜黑“制空权”理论。实际上那个年代的各个强国都是明里暗里的杜黑教教徒,西方国家更明火执仗一些,红色苏联表面上严批一通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私下里……照单全收。

秉承杜黑教的律条,各强国空军都认为只要加强轰炸机自卫火力,编队飞行的轰炸机完全可以对抗敌方战斗机。所以,如此理想化的远景下,美陆航对轰炸机自然百上加斤地关注呵护,也就没什么资源投放给专职战场对地攻击的强击机。

而且与其它大部分强国不同的是,美国与欧洲、亚洲这俩预期战场都是远隔重洋,航程远、载弹量大的需求特别强烈,所以二战前,波音发展的B17“空中堡垒”能够得到陆航的青睐有加是很有现实土壤的。

还有一点,杜黑教的狂热信徒们都是飞行军官,关注重点是如何通过鼓吹自家手中新兵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来引起军界高层注意,抬高地位争夺资源,对于未来战争中的另一种决定性兵器——坦克的作用不说无知至少也是陌生的,更谈不上系统思考该如何对付坦克的这种细节性问题。况且,二战前美国陆军对于坦克集团作战在未来陆战中是否起到主导作用还吵得一塌糊涂,受此影响,陆航的激进派们自然也不会十分留意一个前途未卜的其它兵种的装备。

所以几方面的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美国陆航在战前对于强击机没有太多的投入。战争爆发后,眼见着德军机械化部队凭借与容克87俯冲轰炸机娴熟的空地配合在欧洲大陆攻城拔寨,美国陆军这才看清了时代潮流。但此时对于空地配合战术尚且两眼一抹黑的陆航既无能力也无时间去精心打磨一架专用强击机了。

好在至少美国整整两年没有卷入战争,美国航空工业发展出了足够多型号的战斗机供陆航选择。其中P47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座舱装甲、自封油箱等高生存力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强击机的角色。加上美军介入欧洲战场陆战的时候,德国空军早就气数已尽。西线美军从来无须如41、42年的苏军那样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面对德军炉火纯青的空地一体化攻势。P47这种客串角色也就足以应付局面。

再说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的舰载机有对面攻击需求,不过主要是对海面目标攻击。所以倒比陆航更早地发展起了对付点目标的俯冲轰炸战术。但海上的舰船目标要远比陆上的坦克与装甲车辆庞大,而且就算不能直接命中,近失弹对目标也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何况,海上作战,把目标炸沉了或者炸伤了就得。战术运用上顶多是海军航空兵兵种内的配合,不涉及与其它兵种在时间、空间上的精密协同问题。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太平洋战争使两栖作战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方式之一,随着美军的越岛战术愈加精熟,在马里亚纳海战之后更是一跃成为主导方式了。由于日军岛礁防御体系的工事数量众多、坚固,火力配系完整,单纯地面攻击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进展缓慢,故空地攻击成为美军两栖作战中对付日军的基本招数之一。这样,在太平洋战场上,燃烧的岛群催生了对专用强击机的需求。

美国海军要求新的舰载俯冲轰炸机要同时具备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的能力,而道格拉斯拿出了满足其需要的产品BT2D,后来更名AD1。从设计上看,AD1的挂架甚多,连同机身挂架在内达到15个,对各种挂载的适配性很好,非常适合对地攻击。事实上美国海军已经得到了第一种专用的舰载强击机,不过该机首飞之际已是1945年3月。最终没有一款专用强击机能在二战中投效美军。

不过AD1实在是性能优异,虽然没赶上二战,却意想不到的在二十年后的越南大展拳脚,还成为少见的美国海空军共用机种,并开花结果出了美国空军第一种纯血的强击机A-10。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