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大对湖北科技企业、重大平台、重点人才(团队)、最新成果的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创响荆楚”宣传品牌,为湖北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湖北省科技厅在凤凰网湖北推出“潮涌荆楚、向‘新’奔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我的人生梦想就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人们的美好生活、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尽份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广大的种田农民受益。”这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做事的初衷和梦想。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占国家粮食总产量40%左右。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农业教育家、玉米遗传育种学科奠基人之一刘纪麟先生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开创了我国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育成了华玉系列玉米品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近20年,现代育种技术核心专利70%为美国所有,我国仅占8.5%。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卡住了我国种业的脖子。
严建兵 湖北省科技厅供图
进入21世纪,学成归来的严建兵顺应新发展形势,瞄准学科前沿,围绕玉米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组建了“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研究团队。现有骨干20人,其中正高职13人,长江、杰青等国家级各类人才9名。先后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02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创新研究群体。
严建兵带领团队长期从事玉米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以玉米产量和品质协同调控为关键目标,在玉米进化选择理论、基因组育种技术创新和育种应用三个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提出并证明玉米起源于两个不同大刍草,纠正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比德尔提出并得到学界共识的玉米单一起源假说。
解析了产量等复杂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发现稀有等位变异对玉米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克隆重要产量、脱水、抗南方锈病等基因23个。
自主研发了系列植物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了单倍体诱导的遗传和分子基础,克隆了单倍体诱导的新基因,开发了作物通用的单倍体诱导新技术和无基因型依赖的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的目标导向优选的基因组育种技术被国际大型育种公司采用,比目前主流技术效率提高25%。
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团队合影 湖北省科技厅供图
创建了10000余份遗传研究材料和人工分离群体,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和育种研究;开发了系列功能分子标记和育种专用芯片,应用于品种培育,部分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些年,严建兵团队成果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22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30个标志性成就。授权专利40余项,21项被转化应用。技术、基因、专利、品种等授权多家公司使用,合计转让或横向合作经费6000余万元,支撑了我国玉米种业企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讯员: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