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师 |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李玉玺:以爱唤醒教育潜能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新闻、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作者 | 曹陆

摄影 | 王金奎、刘红朝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果想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因为一个志在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必须知道如何限制自己,坚定不移地以求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而东凯小学的李玉玺老师正是黑格尔口中所指的致力于教书育人,并把教育二字做到极致的人。

那个幼年时深受父亲影响而选择走向教育事业的李玉玺老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热爱,历经过23年日夜辛勤耕耘,驻守着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用爱与知识哺育着无数孩子的成长。

他熬过寒冬腊月的深夜,也逐个击破困难与瓶颈。最终走向“全国优秀教师”的颁奖台,取得“齐鲁名师”的桂冠。一路披荆斩棘,带领班级斩获“山东省优秀少先队”的称号,助力学校走向辉煌,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培养人,正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李玉玺一直坚持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通往无限光明未来的桥梁。本期齐鲁名师,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小学教育的践行者,走近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的名师李玉玺。

做教育,需昂首前瞻

站课堂,需锐意进取

竹子是个非常神奇的植物,科学家发现它们在短短的六周时间,可以长到惊人的15米。乍破土而出的竹笋好像就在转眼之间惊艳众人,变成了各大文人墨客笔下称赞不绝的郁葱竹林。

但竹子真的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生长吗?其实不然,人们看到的只是它们“速成”的表象,真相是在最初成长的四年里,竹子身处“潜龙勿用的状态”,潜心将根茎深扎入土壤,默默蔓延延展了数百平米。

而李玉玺老师正是一个像竹子一般的人,1998年的他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在第一所学校一干就是13年。对于他来说,这13个年头正是像初长成的春笋一样,潜心向下扎根,默默打好基础。

2012年,李玉玺老师调入了如今的东凯小学,在课堂上一站又是快10年。对于他来说这十年正是他拔节成长的十年,也是迅速成长的十年。而助力他成长的重要贵人是校长曹玉泮,为他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第二个贵人是季俊昌主任,为他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专业引领,厘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2013年,在学校的暑假开始之前,李玉玺老师接到校长的指示——开始承担学校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任务,课程改革是李玉玺老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事件。在谈到课程改革这件事的时候,李玉玺老师不无感慨的说道:“课程改革促使我改变了专业发展的样态。起初作为一线老师,我思考的主要是课堂教学,视野相对比较狭隘。但担任课程改革任务之后,我就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视野站到了课程育人的高度,这对我来说,是个人专业成长质的飞跃。”

东凯小学是一个刚成立两年的学校。新的学校、年轻的老师、新的课改目标令委以重任之后的李玉玺老师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如何才能在课改中引领着年轻的教师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呢?李玉玺老师凭借着自己20年的教学经验,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韧劲儿,一门心思地钻研了下去。

多少个夜以继日、孤灯长明的努力。又有多少个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奋斗。推门听课、犀利评课、研读课标、查找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课改的航线。他清楚地知道,唯有躬身实践,方能不辱使命;唯有潜心钻研,方能不负韶华。

“担任课程改革领航人的这几年,是玉玺教育教学业务拔节性成长的几年,也是他艰辛蜕变地过程。”这是校长曹玉泮对他的评价。这几年的寒暑假,双休日他几乎是从工作室里度过的。用工作室成员李光菊老师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语文狂人,近几年似乎在研究教学中魔怔了。”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最终,李玉玺老师带领着教师团队溯本求源,清晰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注重积累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收集大量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丰富“助学课堂”的研究成果,由此构建了小学语文“1+1 习作”读写结合学习单元、“1+1 篇”阅读整合学习单元、“1+1 组”群文阅读学习单元、“1+1 本”整本书阅读学习单元、“1+1 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单元5种类型的学习模块,并在教学模块的实施中砺练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构建了“语文+诵读”课程,编写出版了适合学生诵读的1—5年级诵读课程《清音》;构建了“语文+阅读”课程,编写了适合学生拓展阅读的1—5年级阅读课程《1+1助学读本》;构建了“语文+实践”课程,形成了研学行等形式的综合实践课程。

学知识,以助学为策略

教语文,以育人为旨要

在李玉玺老师看来,课堂教学改革要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成为最根本性的方向性变革。要实现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学的内涵就必须由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学”,即“教”是基于“学”的教。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助学,达到学生“思维有高度、学习有深度”的学习目标。基于这样的理解,经过培养周期五年的时间他提出了小学语文“助学课堂”的理念。

“助学课堂”倡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为本”转向“学中心”,这种课堂转变既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回归了学习的本质。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学习发生之前的催生,学习行为发生之时的助推,学习出现盲点处、坡点时的助力。

一个中心:即以“学”为中心。具体表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行为为中心。

“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阅读量、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掌握了诸多学习方法,孩子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有了极大提高。

李玉玺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言文字的学习固然是主要的,但是语文教学还承载着传承经典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于是,他谈起了记忆中的一个往事:

“每年的12月13日,都是特殊的,这一天是国家公祭日。去年恰逢本日,我们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信息,有个家长在朋友圈里面发了这样的文字:孩子今天回到家之后义愤填膺,我问他一下是什么情况?孩子说:“今天气死我了!家长以为今天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了冲突,但是细问一下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孩子说: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着我们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分析周恩来为什么这么做。一个例子就是在租界地方,一个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压死,李老师没有给我们讲内容,他让我们去想象为什么这位妇女的不能正义的维权?我们就想这个地应该是中国的土地,妇女的丈夫被压死了,肇事者应该承担责任。

孩子说到这里,已经流露出气馁的神色,也进一步体会了何为“中华不振”。那日之后,我又为孩子们拓展了“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的阅读,孩子们彻底明白了“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当务之急就要好好读书。爱国主义思想和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就这样暗自传递给了学生。这是一节语文课,我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更向孩子们渗透了家国情怀。这是立德树人的使命,这就是教育。

爱为本,春泥护花之意

爱为名,东风化雨之情

李玉玺老师在班级上,被孩子们送了一个绰号叫“奶爸”。这个绰号是从何而来呢?细心的李玉玺老师发现,孩子们每天7点多钟就来到学校,开始早读,然后又是接连四节课。所以加起来的话差不多是一上午有五门课。而个别同学的家长不太注意早餐的质量。因此,孩子们在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便会觉得饥肠辘辘,无精打采。为此,李玉玺老师克服了很多困难,让孩子们在课间喝上一包热乎乎的牛奶。

学生常晨阳同学作文中写道:“记忆最最深刻的还有您给我们订奶喝。因为您发现我们第四节课肚子会饿,所以,您不怕麻烦,征求家长意见后,果断为我们订了奶。从此,你就成为了我们同学的奶爸。您说,做这件事是有风险的,不光家长担心,您更担心。您又说,这种事情只有有担当的人才能做好。我认为,您就是那个有担当的人。这也教育了我,今后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在生活上李玉玺老师是孩子们的贴心奶爸,而在学生潜力挖掘方面,李玉玺老师又是一位灵魂导师。正像是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

作为班级里的一个身高快长到1米7的男同学,原本应该充满阳光又自信,但他却非常胆怯而不自信。这就成了李玉玺老师的一个心事——怎么才能让他自信起来呢?后来李玉玺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音乐节奏感极强,于是就想办法把他送进了学校的奥尔夫音乐选修课,在2019年的学校“六一”文艺汇演中又想办激励他上舞台表演。结果在东营的地标建筑雪莲大剧院的舞台上,那个曾经一学期不说一句话,甚至还经常抹鼻涕的同学,在有节奏的非洲鼓声中彻底爆发了,节奏感特强,表演极到位,俨然是一位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非洲人。同学们都对他的表现刮目相看。

看完这样一幕的李玉玺老师内心是激动地,眼睛是湿润的,因为他知道他终于给这个极不自信的孩子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用爱心唤醒教育的潜能,许愿明月早日照临繁星。”

当问及李玉玺老师对自己学生未来的期许之时,他无不感慨的说:

“其实我的前几届学生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已经步入工作岗位,还有些选择了教师行业。如今,每逢过年过节,学生们都会给我打来电话问候,他们还能记住自己的小学老师。这让我十分感动,我想这就是教师的幸福。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们都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并执着坚守,勇敢向前,赢得属于自己美好的未来。我想这就是我的期许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