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师 | 滨州实验中学刘玉华:痴心不悔耕耘志,脚踏实地教育途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新闻、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作者 | 张煜驰

摄影 | 王金奎、刘红朝

“教育者的爱护和关注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滨州市实验中学教师刘玉华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刘玉华扎根一线三十载,既是学生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她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每个学生都如沐春风,一声声“华姐姐”称呼的背后是一位位学生对她的尊敬与爱戴。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她也在主动学习,于一点一滴地积累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本期齐鲁名师,让我们一同走近滨州市实验中学,在数学的逻辑世界中感受名师刘玉华的教育理念和特色。

青出于蓝,如沐春风

1991年,一位青春懵懂的少女踏出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校门,怀揣着朴素的理想步入了教学一线,自此扎根于此,眨眼间便是三十个春秋。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刘玉华的教育初心却不曾为之动摇。

时隔三十年,刘玉华仍然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初次上课的她略显紧张,提前十分钟便到了教室,却不料还是因不适应教师身份的转变而有所疏漏,忽视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不足,讲课速度过快以至于学生们感到茫然。

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刘玉华开始模仿一位著名老教师的授课方式。此时的刘玉华在教学领域中稍显稚嫩,在模仿老教师的过程中,她不仅模仿了老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还模仿了他的声调语气。后来在听了一位英语女教师的另一种授课方式后,刘玉华意识到“我得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于是,她开始对着镜子磨练自己的风格,利用录音机练习自己的语气语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如今,作为滨州市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刘玉华带领整个数学团队,提出了“整体建构、联系类比;问题引领、开放自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略,即站在知识整体的高度来设计教学,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把整节课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让学生们在如沐春风般的感受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亦师亦友,温情流露

“亦师亦友,亦母亦姐”,这是刘玉华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相较于传统观点认为的教师会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刘玉华在内向与调皮的学生身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面对这位和蔼可亲的“华姐姐”,学生们也愿意打开心扉,和她分享他们的秘密和想法,悄悄地诉说他们面对的矛盾,寻求这位“知心姐姐”的帮助。

对于刘玉华而言,表面上看似严肃的她实则也会与学生调侃。面对上课睡觉的学生,刘玉华并非是严厉训斥,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委婉地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刘玉华偶尔也会和学生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学生们也会亲切地称呼她为“华姐姐”。这种行为并不会有损教师的威严,反而拉近了她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在老师面前自然地流露天性,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让刘玉华体会到了来自学生的“厚爱”,倍感幸福。那天放学后,正待在宿舍的刘玉华被两个学生拉到了教室,映入眼帘的是围坐在蛋糕周边、祝她生日快乐的全班学生。这一意料之外的惊喜让刘玉华深受感动。看着这群天真、可爱、纯洁的孩子们,为了不辜负他们的关心,用更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助力学生成长,她心中一颗“成为名师”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聚沙成塔,水到渠成

“你应该写点东西,打造出自己的特色。”老教师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刘玉华。从那时起,她一方面在课堂中进行实践,另一方面在课后注意提炼,坚持写教育随笔,把自己从实践中得来的成果进行提炼,逐步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刘玉华坚持认为,成为名师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长期地积累与沉淀才能促成达到最后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刘玉华在教材上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仔细研究教材,对课本上的重点进行批注,她极大地增强了自己对课本的驾驭能力。同时,刘玉华也对教参深入研读,通过研究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教育学生。

此外,刘玉华也不忘与校内教师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并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名师请教,取长补短。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她对课程的掌握越来越到位,整体的知识高度也逐渐提升。她先后主持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等7个省、市级课题,撰写教育教学随笔60余万字,发表或获奖论文30余篇,带领数学组蝉联滨州市普通高中“学科质量优胜奖”,出版专著《踏踏实实做教育》等。这些实践经历既有力地推动了刘玉华的进步,也有效帮助了其他教师更好地成长。

终身学习,超越自我

“做学生的优秀同学”,这是刘玉华曾经的座右铭。从教近三十年,在他人眼中已经小有成就的刘玉华有时却深感自己还是初出茅庐,需要继续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对于刘玉华来说,永远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老师的要求。

作为齐鲁名师,刘玉华承担着与一般教师相比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是为学校做贡献,她把科研做到课堂上,把论文写进教学中,以实践验证理论,以理论促进实践。另一方面是起到引领作用,带动同伴成长。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作为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和滨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玉华积极主动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多次开展网上公益直播,甚至前往新疆送教执行,通过多种渠道把自己的经验与更多的同伴们分享,引领带动更多教师共同成长。

她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有着“超越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把专业成长作为自己重要的课程来做。她把对课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初步形成了《整体构建,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强调数学的整体性、逻辑的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适性、思维的系统性,并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要“三化”:“整体化”、“情境化”、“人文化”,以便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印象更加深刻。

三十年韶华岁月,让刘玉华从曾经的青涩稚嫩蜕变为如今的端庄文雅,她既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也实现了自身的超越。作为齐鲁名师,她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任教高中数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追求学校高质量发展,在脚踏实地地积累与沉淀中,不改初心,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