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走凌云志,字形流云姿。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篆刻艺术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11月29日,《大众篆刻十八讲》研讨会走进中国矿业大学,百名师生聆听知识讲座,感受篆刻艺术魅力。
《大众篆刻十八讲》由大众篆刻丛书编委会编写、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旨在启迪大众思考篆刻艺术在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发挥印章“言美、言志、言情、言趣、言事、言史”的独特作用,在篆刻的艺术思想、美学认知、创作理念、设计方式、技法运用、材料选择乃至承载功能、社会推广、国际走向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多元化的开发与时代性的更新。
“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西泠印社出版社原社长江吟认为,大众篆刻和传统篆刻互相依存、意义深重,他回顾了大众篆刻观念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篆刻当下所处困境,思考讨论篆刻大众化问题,重点讲述了印章在中国历史的意义及其传承价值,强调了印章代表诚信的深刻内涵。
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秘书长马俊华认为,篆刻艺术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新的时代应有新的篆刻艺术,充分反映时代的生活,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降低篆刻艺术的准入门槛,有益于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喜爱篆刻、尝试篆刻,使篆刻艺术由小众艺术变成大众艺术。
《大众篆刻十八讲》编写组组长、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周威涛介绍“大众篆刻”来源于“保卫汉字,弘扬汉字,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这一高屋建瓴的倡导。让传统艺术和时代科技双向奔赴,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篆刻新体验。并围绕如何在高等学校、学前教育等方向普及篆刻艺术等问题与参会师生展开交流讨论。
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祝培良表示,学习篆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切入,希望青年学生能喜欢篆刻、爱上篆刻,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篆刻。他强调刻印章的“神”“气”,建议大家要熟悉篆法、临摹汉印,形成个人的艺术语言、艺术体系。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在方寸之间给人以高雅的审美享受。中国矿业大学一直以来致力于将篆刻这一项传统文化引领进校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自豪感。此次《大众篆刻十八讲》在中国矿业大学组织篆刻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互鉴互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林喆表示,矿大共有3门与篆刻相关的选修课程,其中一门课还做成线上课程,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今天的研讨会对于未来促进篆刻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非常有价值。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红灿引用诗句,对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认为,篆刻与为人合而为一,做人刻印皆是切磋、琢磨,要做到刻一方印,修一颗心。篆刻艺术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要投入时间、精力到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中,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将依托学院特色,开展包含篆刻、演讲、书法等通识课程,为学校美育发展注入人文力量。(通讯员:李园园 王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