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城南旧事》:得到父爱的女孩,有多与众不同?
头条热点
其他 > 头条热点 > 正文

林海音《城南旧事》:得到父爱的女孩,有多与众不同?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言,每一个女童在精神深处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父亲有仰慕感情,他把这种情感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读过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朋友都知道,这本书以作者童年时期在北京的生活为原型,用纯善的儿童视角,描述了一连串温情与离别如歌谣般动人的故事,在整本书中,有一个贯穿主人公小英子精神世界的重要人物, 那就是父亲。

父亲的去世,是林海音一生难抹平的悲痛记忆。甚至在为文的多年之间,一直不敢写及父亲。

后来她说:“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在《城南旧事》里,林海音还原了一个记忆中的父亲,也塑造了一个被父爱包围的女孩——英子。

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却拥有十足的父爱,这样的姑娘,到底有多与众不同?

遇到事情,第一个想到的是父亲

多年前,读到过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小故事,一个男子向自己的朋友抱怨儿子太黏妈,有什么事情只知道喊“妈”,从来不把他这个当爹的放在眼里。没过多久,男子出车祸了,当朋友赶到时,发现他已经半昏过去,此时,嘴里正微弱地喊着:“妈……”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角色缺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寡式家庭”,造成了孩子习养成遇到事情就喊“妈”的习惯,前段日子甚至还出了一个新词叫“妈到成功”,意思是只要喊妈妈来,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

但是在《城南旧事》里,小英子却是一个“遇事就喊爸”的女孩。

生病不舒服了,要找爸爸抱着睡。

在外面受了委屈了,想先获得爸爸的安慰。

心里头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想法,也最先想说给爸爸听。

小学毕业典礼,一心想让爸爸来参加,因为“没有爸爸,心里会不踏实。”

英子妈妈说:“英子让她爸给惯坏了。”

为什么小英子遇到事情都会先想到爸爸呢?

在原文里,林海音给我们揭示了答案,当小英子经历了“惠安馆”事件之后,大病初愈,心中有万千委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想哭,于是大喊“爸爸”。然而妈妈和宋妈都不懂得她到底在想什么。

她心中想的是:“爸爸,爸爸,你是男人,你应当帮助我啊!我是为了这个才喊爸爸的!”

在英子的眼里, 爸爸是男人,应有男人的理智与担当,也应“懂得我”。

当我们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时,往往只注意到了男性在家庭经济上的作用,而忽视了他们对于孩子心灵成长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女孩来说,父亲是她们最早接触到的男性,父亲身上的道德品质与行为特点影响着她们对异性的看法,父亲能否给予足够的陪伴,也决定着她们心中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女孩在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父亲求助,也证明在她的眼里,父亲是值得被信任的。

父亲的规矩是假的,爱才是真的

北京人爱讲规矩,这是老一辈的传统。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家庭,最不缺的,也是规矩。但是做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常常忘了一件事,爱与规矩,到底哪个重要?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及,教育孩子应该:“放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城南旧事》里,小英子的父亲本也是一个强调规矩的父亲。常常这样教育她“喝汤不要喝出声,窣窣窣窣,最不是女孩家相,舀汤时,也不要把碗碰得叮叮当当响……”

英子听完这些,安静了一会儿,可随后因为心急踢球,就“喝汤出了声,舀汤碰了碗”,父亲也并没有说些什么。

规矩是假的,爱是真的。

很多父亲不能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全然是在于放不下当父亲的架子。以为父亲的威严靠的是板起脸与恶狠狠的惩罚建立起来的,其实全然相反。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林徽因只有六七岁的时候,就常常以平等的语气与她书信来往,这让林徽因从小树立了一种自尊观念,也同时拉近了父女间的关系。

在小英子眼里,父亲也是个平易近人,热爱生活的男人, 每天回家都快乐地抱起自己的孩子,边哼着歌边浇花。父亲的花养得好,院子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秋天到了他还要买很多菊花。在书中,林海音写到:“陈家的伯伯说: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才生了一堆女儿!”

虽然英子一犯错误,妈妈就喊着:“回头让你爸揍你。”但其实英子唯一一次被爸爸打,就是因为上学赖床。在英子父亲的眼里,明知是错的骄纵不可以被助长,但出于天性的好动顽皮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这在旧社会的“父亲们”里,英子的父亲已经算是宽容的做派了。

父亲对英子天性的保护,让英子作为儿童的善于提问、敢于质疑、敏于洞察一切的灵气得以保存。父亲对于英子学习问题上的严厉,让英子养成了勤奋好学,坚持早起的习惯。

慈威并济,是明智的父亲都有的共同特点,尤其在教育女儿上,更需要把握好尺度。

黄磊在谈及对多多的教育时,曾说,在许多事情上,没有必要限制孩子,更没必要以恐吓的方式给孩子立太多规矩。他常常把事情的结果告诉女儿,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女儿,让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父爱。

得到父爱的女孩,都特别勇敢

王小波说,一个女孩子来到人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假如我是他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在小英子身上,有许多新女性的特点: 敢于反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爱打抱不平。

当英子看到自己的朋友,唱花鼓戏的小女孩在商店被小伙计逗着玩时,英子有说不出的气恼,于是插着腰问:“凭什么?”

当母亲一再阻拦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子交流时,英子却能看出疯女人的美丽和温柔之处,并偷偷和她成为了朋友。

当自己的盗贼朋友被警察抓起来,宋妈让英子长大写书,写小偷是多么坏时,她想的是,“我不!我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

在英子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传统女孩必要的听话、顺从、温文尔雅。

小英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她的呢?

文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父亲病重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于是想要锻炼英子的胆量,让英子独自把钱寄给在日本的叔叔。

英子有些胆怯,于是父亲鼓励她: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很多事,将来好帮着妈妈。”

“闯练,闯练,英子。”

当英子害怕上台发言时,父亲这样对她说: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父亲与母亲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当强有力的父亲以身作则,并给了你坚定的鼓励时,这对于一个女孩儿来说,就是一种“来自强者的认可”。在一个孩子蜕变的节骨眼上,这种认可甚至比脉脉不舍的温情更加重要。

即使后来“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也能淡定对自己说一句:“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英子的勇敢,正是来自于父亲的爱与鼓励,被父亲认可的女孩注定是与众不同的。

美国密西根大学曾进行过一项抽样100例,为期50年的调查,调查的主题是:良好的父亲教育,对于女儿的智力发展、情感形成以及身体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女孩,因为在童年时得到父亲的关爱,长大后遇到挫折时心理自愈能力更强。69%的女孩,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来自于父亲的赞扬与鼓励。

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父亲在女孩的成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后来,林海音说: “父亲的死,给我造成一种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 林海音

长大后的林海音生活兴趣广泛,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对待亲朋不计牺牲,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也正是受到了父亲的正面影响而致。她虽为女性,却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理智的心态,回到台湾后,不仅笔耕不辍地写作,在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海音正是那个从未以性别限制自己,倾尽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女人。我想,每当她遇到困难时,也许都会想起父亲坚定地对她说:“女儿,不要怕”。

假如林海音的父亲能够看到她后来的成就,也会自豪地对自己说:“看到女儿得偿所愿,我这个做父亲的,也别无他求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