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句广告语背后的公司,要赴港IPO了。
靠给货车司机、外卖小哥提神,东鹏饮料2021年登陆A股,成为“功能饮料第一股”。当前股价282.29元/股,市值超1400亿元。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其实现营业收入约158.39亿元,同比增长40.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增长63.09%。
东鹏饮料成立于1994年,掌舵者林木勤是广东潮汕人。2003年国企改制时,林木勤带领团队完成收购,成功将东鹏饮料从濒危国企,发展为功能饮料巨头。然而在资本市场,其带领的公司屡次引发热议的则是“爱买理财”、“股东频繁套现”、“高管巨额薪酬”。
在A股上市四年后,东鹏在2025年4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也让东鹏饮料重回公众视野。看起来不差钱的林木勤和东鹏特饮,赴港上市为哪般?
01 靠一款产品躺赚
目前,东鹏饮料旗下拥有东鹏特饮、补水啦、VIVI鸡尾酒、乌龙上茶、东鹏大咖、海岛椰等品牌。
早在2009年,东鹏饮料就推出了其核心产品东鹏特饮,以模仿红牛的策略切入市场。早期广告语“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就与红牛的“累了困了喝红牛”高度相似。
在2016年泰国天丝与华彬集团围绕红牛商标内斗后,长期被指“山寨红牛”的东鹏饮料弯道超车,采用“大碗低价”策略——500ml定价3.5元,仅为红牛同容量价格的一半,主攻红牛忽视的下沉渠道,精准切入加油站、便利店及蓝领群体,成功让东鹏特饮的市占率从2015年的5.6%飙升到2020年的20.2%,硬生生在红牛腹地撕开缺口。
根据招股书,2022至2024年,东鹏饮料的营收分别约为85亿元、112.57亿元、15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5%;净利润分别约为14.41亿元、20.4亿元、33.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2%;同期,东鹏饮料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6.9% 、18.1% 、21%。
尼尔森IQ数据显示,东鹏特饮2024年以34.9%的销售额份额位列中国能量饮料市场第二,较2023年的30.9%提升4个百分点,其中500ml瓶装产品连续四年蝉联销量冠军。
在其业绩里,东鹏特饮是当之无愧的“功臣”。但这也导致公司形成单一产品依赖的问题。2022年至2024年,东鹏特饮的营收分别为82.11亿元、103.54亿元、133.0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6.6%、91.9%、84.0%。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8成。
为了摆脱对单一产品的依赖,东鹏饮料有过新尝试。
但它开拓的电解质水等新品,市场尚小,更难提形成实质替代。“东鹏补水啦”业绩近期有所上升,2024年营收同比暴增280%至14.95亿元,但面临的挑战不小,在元气森林外星人电解质水的压制下,增量空间受限。此外,根据财报,电解质饮料的毛利率为29.72%,也显著低于能量饮料的48.25%。
其他新品如无糖茶、咖啡饮料等,也还没有形成差异化优势。这背后的投入似乎也不足,2024年东鹏饮料研发投入仅为0.63亿元,只占营收的0.4%。
从行业竞争来看,红牛2024年重启市场攻势,脉动、外星人等品牌在运动饮料领域快速扩张,挤压新品类生存空间,行业竞争加剧,都在削弱东鹏的性价比壁垒。
02 左手股东套现,右手巨额理财
依靠单一明星产品维持业绩,东鹏饮料长期面临创新动能疲软的问题,其股东及高管更曾频繁减持套现,这一损害投资者信心的举动,时至今日仍被资本市场所警惕。
2022年5月,东鹏饮料上市刚满一年,解禁潮拉开序幕,作为其上市时持股9%的重要股东天津君正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天津君正)就开启了“疯狂减持”模式。
在2023年至2024年两年时间内,天津君正累计至少进行了五轮减持,从东鹏饮料身上套现42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东鹏饮料2024年全年净利润33.27亿元,也是2024年东鹏饮料用于产品研发投入的0.63亿元的66倍。
天津君正持股变化 来源/wind数据
作为上市前的战略投资者,据东鹏饮料招股书, 2017年4月28日,天津君正以2.97亿元取得东鹏饮料8.50%的股权;随后,君正投资又以5250万元的价格从东鹏饮料实控人林木勤处受让1.50%的股权,成为持股10%的第二大股东。就已经减持套现的金额而言,君正投资的这笔投资收益率至少高达1100%。
在多次减持完成后,在2025年第一季度,天津君正的持股数又从1400万下降至710万股,再度减持,持股比例从最初的10%下降至1.37%,已从第二大股东降为第七大股东。
不仅如此,东鹏饮料的董事、高管等也在频繁减持。东鹏饮料共12位持股高管,除创始人家族(林木勤、林木港、林戴钦)外共有9位,其中有8位在2023年减持了公司股份,而这8位减持高管中,到2024年下半年,至少已经有6位离任,其中不乏公司“元老级”人物。
比如原监事会主席蔡运生、董事李达文、监事陈义敏、黎增永4位,均在2000年之前加入东鹏饮料,在职时间超20年,2023年离职之前分别减持了公司13万股、51.86万股、28.3万股、30.1万股股份。
这在当时就引发了股民的愤怒,有股民表示,“这是一群最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人,现在却纷纷要卖股票,这不就不给人一种连内部人员都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甚至是想要收割资本市场的既视感吗?”
除了股东高管减持,更惹人注目的是东鹏饮料的分红。
东鹏饮料一直是大手笔分红,在上市前,东鹏饮料曾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2020年10月进行了三次分红,一共分掉公司6.8亿利润,而当时的实控人林木勤家族持股接近70%,也就是可以获得近5亿的红利。在2021年上市以来,东鹏饮料累计派息53亿元,2024年单年就分红23亿元,其中,公司实控人林木勤,计算下来能独得超11亿元。
东鹏饮料还“沉迷”理财,用闲置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规模在逐年攀升。2023-2024年,东鹏委托理财金额分别达63.2亿元、139.07亿元,同期投资收益分别为1.42亿元、9531.59万元。
在今年3月,公司发公告表示,今年将拿出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理财,主要投向安全性、高流动性较好的投资产品,不限于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理财、基金、信托以及国债逆回购等产品。
但在资本的另一端,东鹏饮料的短期借款还在飙升。
截至2024年,东鹏饮料账面货币资金56.53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3.77亿元(含私募股权、银行理财),债权投资36.72亿元,合计145.99亿元。短期借款也达到65.51亿元,同比增长了119%。目前账面货币资金已无法完全覆盖短期债务。
03 向港股要钱开拓海外?
对于赴港上市原因,东鹏饮料表示是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影响力。招股书中提到,计划将港股募资的25%用于海外拓展。
在存量竞争加剧的国内市场,东鹏饮料将增长希望寄托于全球化。目前,公司已在东南亚设立子公司,并筹建海南、昆明生产基地,作为出口枢纽,试图复制国内的“低价渗透”策略。然而,在东南亚市场,红牛、魔爪等品牌根基深厚,渠道壁垒高筑,面临的挑战不小。
尤其是红牛,在东南亚饮料市场版图中,始终占据着行业龙头的战略地位。通过长期的市场培育,红牛成功构建起深度的消费者心智,在其发源地泰国市场,更是有着惊人的品牌渗透力。
加上东鹏特饮也有自己的弱点,其含糖量超标。
2024年《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含糖量测试结果显示,每100mL东鹏特饮中含有13.3g糖,不仅远高于中国香港卫生署界定的“高糖”饮料标准(每100mL含糖量高于7.5g),且以东鹏特饮的售卖标准规格(500mL)计算,一瓶含有高达66.5g糖(约等于14.6块方糖),在含红牛、东鹏、战马、力保健、魔爪等品牌的12款参与测试的功能饮料中,总糖含量最高。
而东南亚消费者对甜度敏感度较低,这也让其本土化适配难度较大。
2024年,东鹏饮料海外营收不足5000万元,目前国际化仍处于试水阶段。
近期消费领域掀起了赴港上市潮。东鹏饮料的崛起,与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变迁紧密交织,其发家史始终绕不开与红牛的竞争与借鉴,这一次赴港IPO,走向东南亚市场,与红牛又将是一场较量。
海外市场成败关键,在于东鹏饮料能否将国内验证过的“渠道闪电战”与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改造深度融合,这既需要资本弹药,更考验战略定力。在“套现狂欢”与“理财依赖”的循环里,东鹏饮料还能拿出多少决心和力气,这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隐忧未解,创始人家族却急于套现!东鹏饮料“惹怒”投资者? 南方都市报
东鹏饮料林木勤的千亿资本游戏:银行理财、股东套现、大笔分红 潜望
东鹏饮料上市3年分红40亿,超24亿流入林木勤家族 国际金融报
左手“融资+借钱”,右手“分红+理财”:东鹏饮料陷“存贷双高”漩涡 财中社
股东套现 41 亿、理财躺赚 5 亿,东鹏饮料二次上市所为何求? 壹度Pro
东鹏饮料赴港IPO能否破解大单品依赖困局? 零售商业财经
东鹏特饮硬刚泰国红牛,赴港IPO前林木勤狂饮11亿分红 瑞财经
单一产品占营收8成,“千亿市值”东鹏饮料拟赴港IPO 有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