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轰6家族的改进之路,一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甚至戏称,下一代战略轰炸机说不定还是轰6改。
如今轰6的后缀字母已经来到了N,会不会最终以字母Z为终结呢?最终形态的轰6又会是啥样?
【舰载武器上设想的4发版轰6】
比如在杂志《舰载武器》上就出现了四发轰6的设想,彻底解决轰6航程不足,载荷较低的问题。
不过这个方案虽然不错,但实行起来无异于重新研制一种机型,与其如此,不如开发无人版轰-6,还能扩大无人轰炸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岂不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美俄的新路!
四发轰6实际上就是双发轰6的放大版本,长度从后者的34.8米延长到45米,翼展从32.93米增加到49米,机身直径从2.5米放大到3.2米,相应的最大起飞重量一下子从79吨提高到185吨。
增加的两台涡扇发动机,并非参照轰6I那样,简单地吊挂在翼下,而是继续布置在翼根处,最大航程达到14000公里,轰6也由此彻底升级成了战略轰炸机。
这种设想确实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但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大幅增加轰6的直径很困难,更大直径的机身需要更大尺寸的部件,装配精度要求也更高,而且,还要重新规划和集成各种系统,如燃油、电气、空调系统等。
【飞机的机身直径很难大幅增加】
可能有人问,直径增加,内部空间不是更宽裕了吗?
还真不是,内部空间是大了,但为了追求战略轰炸机的性能,对各个子系统的要求也更高了,如燃油要增加,电气和空调系统的功率也要增大,各种管线也要重新布局。
这么一来,对子系统的重新规划和集成就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内部结构了。
其次,轰6的长度和翼展也不能无限制增加。
轰6采用的是静安定设计的后掠翼常规布局,飞机重心位于升力中心前面,如果机身长度增加过多,会使飞机的重心位移过大,进而影响飞行安全。
同样的,翼展增加过多也会减小机翼的结构强度,进而影响外挂能力,而轰6战斗力的主要就体现在它的外挂载荷。
【轰6机长和翼展的可增加幅度也有限】
最后,机体放大会带来更大的气动载荷和压力,原来的强度就不够了。
如果4发轰6采用简单放大的设计,飞机原来的强度就不符合要求了,如果机身强度得不到大幅增加,放大版轰6即使勉强飞起来也无法保证安全。
那就只能加大机身强度了,可要知道,4发轰6的空重可是从37吨增加到了68吨,这种程度的补强工作量已经不亚于从头设计研发一种全新的战略轰炸机了。
其实,美俄的老旧轰炸机在现代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已经很小了,它们之所以要服役到本世纪中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初投入巨大,如今还有战略价值,因此不舍得扔掉而已。
我国不存在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采用新的发展模式,开发轰6无人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轰6本身也具备开发无人版的条件,其在役数量庞大,远超现役的B52和图95,
加上大部分轰6研发生产得很晚,再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后机体寿命也很长,以轰-6N为例,其机体寿命有望达到15000小时。
且轰6N换了电传飞控系统,取消了之前机械液压增稳设计,飞行品质和操纵性能得到极大提高,为发展无人版本创造了条件。
轰6无人版的优势很明显,无非是拆除座舱及生命保障系统的减重效果,但轰6可是有3名机组成员,分别是机长、副驾驶和武器控制员,他们都有独立的弹射座椅。
无人版轰6取消座舱和生命维持系统后,减重幅度可达3~4吨,此外,取消驾驶舱也可以显著减小飞行阻力。
那无人版轰6的航程能达到多少呢?
轰6K的航程约为8000公里,轰6N经空中受油后航程可突破10000公里,以此为参考,无人版轰6在取消座舱并适当加长机身和翼展的情况下,航程可达13000公里左右,与4发轰6差不多。
无人版轰6的战斗力并不体现在航程上,由于没有隐身能力,轰6深入敌方战略纵深就相当于靶子,要突防第三岛链乃至美国本土,必须得上隐身战略轰炸机。
无人版轰6战斗力的真正体现,是挂载能力,现在的轰6已经可以外挂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空地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等众多载荷了,无人版轰6可外挂空射弹道导弹、无侦8乃至无人攻击机,由这些载荷进行突防岂不是事半功倍?
最后,发展无人版轰6还可以移植无人轰炸机的技术,通过加装自主飞控与远程操控模块,轰6可以应用无人轰炸机的最新技术,这总比回过头去重新研制一种上世纪50年代的战略轰炸机强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