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香港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样币,为要更易被中方接受,正面采用象征中国帝王的龙形图案。同时以上海是重要新兴港埠,误判采用上海平法有助销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两”,可能错认上海通用的规元含银九八而将成色定为982;其重量566格令合36.67克,与漕平一两同。在考虑平衡对等原则下,背面是英国皇室及嘉德勋章图案。当时制成“有射线”及“无射线”两种版式,“有射线”设计获选为样币,送一组到北京但未被认可,香港造币厂旋于1868年4月关闭,机器设备售予日本后成立大阪造币局,成为日本机制币之滥觞。“上海壹两”本意是“壹上海两”(OneShanghaiTael),即“漕平壹两”,并非只准备在上海行用,“上海”不是地名,是指秤量单位。正是因为稀少的缘故,多年来在各界拍卖会中上海壹两出现不多,北京诚轩2011年春拍中,完未流通品相的五彩上海壹两以78.2万人民币成交。时隔3年,2014年这枚上海壹两再次重出江湖,2014夏拍中本品拍出181.5万人民币,虽然近年来机制币市场持续低迷,但本品与3年前相比成交价高出2倍有余,足可见众人对本品的喜爱。
上海一两银币,系1867年由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所铸。正面主图是龙纹、四周环书“上海一两”汉字,背面主要为英国皇冠和国徽、四周环绕英文“上海一两”、铸地“香港”、银币成色与铸造年份。这种银币的正面分有芒纹和无芒纹两种,并有光边和齿边的区别,存世以枚为计。
经十几年来的收集以及研究、学习、考证,上海一两无芒纹银币存在实重一两的样币(直径43毫米)以及实重一两的壹两型流通币(直径45毫米)和实重库平七钱二分的壹圆型流通银币(直径39毫米)两种版式。两种版式银币的币面文字和图案设计风格相似,但也有明显的差别,真品皆存世珍罕。
早期中国没有自己的银元,因此外来通货充斥,输出银元成了列强的重大收入。十九世纪中期起墨西哥银元虽逐渐取代本洋,但尚未完全站稳脚步,觊觎此市场大饼的英国自然也想趁势分杯羹。而香港在南京条约后割让给英国,开埠以来并没有专用货币,一直沿用中国内陆流通的各式货币。
“上海壹两”正面铸英国的皇冠和国徽,背面铸一条盘龙,但龙头与常见的中国龙饰大不相同。有如洋人面孔,实际上是英国惯用的狮子头图饰,狮面龙身,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称其为“番鬼龙洋”颇合适。龙的外圈有中文“上海壹两”四字。此币样公布后,上海一片哗然,如此侮辱性设计,遭到清政府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拒绝,终未能正式铸造发行。
1859年港督罗便臣上任后,为推广香港贸易及取代来源不稳定的鹰洋,积极争取在香港发行货币。经核准即制定条例,向英国购置机器于1866年5月7日正式开张。香港造币厂在规划之初,原本是想以该厂制造的银元占地利之便来取代墨西哥银元,但港府错估情势:民众倾向使用熟悉的货币。中国百姓的保守特性,对新制的香港银元并未立即接受,这座耗资四十五万元的造币厂开始营运后又逢景气低迷,月收入只有一万元。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我国铸币中有许多以龙为图案的,清代后期,在众多龙洋中,竟泛起一条不中不西、荒唐离奇的“番鬼龙洋”,那就是清同治6年(公元1867年)上海工部局铸造的“上海壹两”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