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么,传统文化的糟粕都有哪些呢?下面写出来,就正于大方之家。
传统文化,应该主要涵盖“儒道释”三家学说;自然,次要的还很多,但本文就不去涉及了。鲁迅等先贤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内容,我也不重复了。下面仅就我所想得的、认为的几点,简述一下。
不得志于时的孔子,坐着一辆破车周游列国;虽然做那车的木头是坚硬的车梁木,但并不能使他没有身心交瘁的感觉。当时,他的学说没人欢迎。
汉代立国,经过几代的努力,国家渐渐富强起来。大一统的格局,使得“独尊儒术”得行其道。从此,战国时期的那种百家齐鸣的繁荣景象再也没有出现过。而且,在后来的历史上,还出现过多次对儒、道的灭绝行动——虽然并没有能够使得二家学说消失。这种一元化的文化,为害极烈。它的最大坏处就是唯我独尊,容不得异质文化的输入。自然,与文化相对应的,便是政治上的极端家长制、帝王思想的泛滥。在冷兵器时代,一介莽夫也会生出当皇帝的思想。如清代乾隆39年的山东省阳谷县寿张人王伦,便在一位和尚的“予为君譬画数年,可在君姓上加白字”蛊惑下,扯旗作乱,最后身败名裂。后来的洪秀全之类,就更不用说了。
孔子是主张“性本善”的,这点与荀子的“性本恶”相反。孔子学说的影响,是大于荀子的。孔子学说的中心是“仁”,“仁”便是 “孝悌”两字。《论语》的第一篇就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显而易见,孔子认为个人修养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大而化之以治国以平天下。应该说,这样的文化对后世影响大太了。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十年来的一次一次的学习,一次一次的“思想建设”,便是在孔子此说的潜移默化下进行的。想想结果就行了:目前那些贪官污吏,有几个不是党员,有几个没有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
所以,必须在制度、法治建设时放弃“性本善”的幻想;要像西方那样,在设置法律时把官员们一律视为“无赖”、“魔鬼”。这样的话,事情就相对地好办一些了。
道家或者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此教,既有科学性,又有神秘性;既然可取的一面,也有取弃的一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的享乐主义,尤为有害。
有明一代,很有几个迷信道教文化的皇帝。他们企图长生、至少也是长寿。长生、长寿的目的,便是对“子女财帛”的贪求与不舍。这样的话,对于女人追求,甚至于对处女的占有——这本身也被说成是可以“补元”,便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这样的风气,在今天也不能说是灭绝了。看看现在网络上不断曝光的官员嫖宿幼女、贪官包养X奶的现象,不很说明问题吗?与享乐主义相伴随,使得人们易生颓废情绪。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废都》中的庄子蝶,便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颓废人物。凡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作者的自叙传;从其文字上,我们可以说贾平凹是一个具有颓废色彩的作家。他在一定程度上,被传统文化的糟粕毁掉了。其根本原因,便在于不注意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吸收,对社会缺少现代意识的审视。
佛教是使人心灵宁静的宗教。凡皈依者,多半是看破红尘的心灵洁静之人。大乘佛教的普渡众生的宏愿、小乘佛教的注重个人修为,都有其感人处。自然,其优点恰恰是其缺点。历史上,凡是不得志的士大夫,往往便会把佛教当成是精神的避难之所,从而减少了个人担当的责任心。
文化是什么呢?文化是对社会运动、事物本质的概括。社会的进步、历史进程的推进,都离不开文化。欧洲的文艺复兴,结束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今天中国的文化发展,应该以是否有益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标准。其他的,集团之私欲、派别之利益,都应该抛弃。不然的话,文化的发展就不会迅速,伟大的民族振兴事业就不会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