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得名再考

宋旭



邑之有名,犹国之有号。提到“怀仁县”之冠名,目前大致上有两种说法。其一为“怀想仁人”说;其二为“怀德里仁”说。前者见诸《怀仁县志》,言唐天祐二年,晋王李克用与契丹阿保机在云州会盟,易袍马,约为兄弟,有“怀想仁人”之义,后世据此而名。后者谓取《论语》“怀德里仁”之意而得名。老宋一直以为,“怀想仁人”之说,虽有志可查,且为世人默认,但细读史料,颇为可疑。至于“怀德里仁”之说,实为近人牵强附会,不足语之。

就“怀想仁人”之说,《辽史·本纪第一》载:“(天祐二年)冬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宴酣,克用借兵以报刘仁恭木瓜涧之役,太祖许之。易袍马,约为兄弟。及进兵击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仅凭这一史料,后人谓之“怀想仁人”,虽说得过去,却也甚感勉强。问题是,在宋人叶隆礼编撰的《契丹國志·卷之一》中,确是又一种说法:“太祖尝入攻云州,……晋王李存勗唐太祖李克用长子也。与之连和,面会东城,约为兄弟,延之帐中,纵酒握手尽欢,约以今冬共击梁。留旬日而去,晋王赠以金缯数万。太祖留马三千匹、杂畜万计以酬之。太祖既归国,更通好于梁。”按:《辽史》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书。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而按《契丹国志》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月秘书丞叶隆礼上”,“淳熙”是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淳熙七年为公元1180年。即《契丹国志》成书早于《辽史》160多年。相比之下,《契丹国志》所载史料更为可信。其真实的历史应为:“(辽)太祖与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勗面会东城,约为兄弟,……旋而背之。”若此,“仁人之想”缘何而来?

在老宋看来,要弄清“怀仁”之名缘何而起,有四个历史人物不得不提。

其一,后晋高祖石敬瑭。按:生于892年,卒于942年,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936年至942年在位。该石曾隶于李嗣源帐下,战功卓著。史载,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其后,又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得器重,成为其心腹,李还把永宁公主嫁予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然而,936年,石敬瑭于太原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将包括怀仁地在内的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换来契丹援兵,并当上了“儿皇帝”。

其二,辽太宗耶律德光。按:生于902年,卒于94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契丹国第二位皇帝(927年至947年在位),在位20年。耶律德光即位9年后,幽云十六州归辽。怀仁地并入大辽国版图。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有一种特殊的营卫制度,称作斡鲁朵。为突厥─蒙古语ordo的音译,意为宫帐或宫殿。从辽太祖起,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及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帝后死后由家族继承。也就是《辽史·营卫志·宫卫》所说的“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崩则扈从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辽史》共载有历代皇帝及部分皇后、皇子的斡鲁朵十二个。其中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置为国阿辇斡鲁朵,即永兴宫。据《辽史·志第一》:“国阿辇斡鲁朵,太宗置。收国曰「国阿辇」。是为永兴宫,初名孤稳斡鲁朵。以太祖平渤海俘户,东京、怀州提辖司及云州怀仁县、泽州滦河县等户置。”也就是说,尽管没有确切纪年,但在耶律德光在位期间(上限为西元936年,下限为西元947年),“怀仁”作为一个地名,便见诸史册。


null



其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耶律德光母亲述律平。按:生于879年,卒于953年。以“简重果断,有雄略”著称。《契丹国志·后妃传》记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讳平,小字月理朵。其先回鹘人糯思,生魏宁舍利,魏宁生慎思梅里,慎思生婆姑梅里,婆姑娶匀德恝王女,生后于契丹右大部。……简重果断,有雄略。……行兵御众,后尝与谋。太祖尝渡碛击党项,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袭之;后知,勒兵以待,奋击,大破之,名震诸夷。”又载:“太祖崩,后称制,摄军国事。……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按史料记载,耶律德光母亲,也就是辽太祖阿保机皇后述律平,母族为回鹘人。后迁契丹。上溯家世,述律糯思为其高祖,即四世祖,中间相隔三代,每代以三十年計,约相隔一百年左右,再加上述律糯思壮年迁居时间,大概可以算出述律平先祖移居契丹的时间是在安史之乱不久,而此时,正是漠北回鹘汗国最为雄强的时期,其时的契丹依附于回鹘,所以《遼史·代卫志》称︰“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由此,可大致肯定述律糯思是作为契丹的统治者而定居于契丹。

其四,唐时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出身于回鹘药罗葛氏贵族家庭。天宝初年为叶护。744—747年为汗。天宝三年(744年)统一九姓诸部,与拔悉蜜、葛逻禄等部联合破后突厥,建立政权,设牙帐于乌德鞬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与嗢昆(今鄂尔浑河)之间。四年后,再破突厥,杀白眉可汗。唐朝始封之为奉义王,后册为怀仁可汗,称雄漠北。

现在,让我们按照时间先后,将发生于公元八到十世纪的这段历史大胆陈述如下:

大唐天宝年间,游牧于漠北高原的回鹘部族在首领骨力裴罗的率领下,统一九姓诸部,破突厥,杀其可汗,拓疆千里,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建立政权。并派遣使者向唐朝报告。唐玄宗册立他为奉义王、怀仁可汗。其后世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其政权一直延续至公元860年。当时的契丹与室韦、奚等族皆依附于回鹘。而述律平的先祖述律糯思作为回鹘政权派出的代表,迁赴契丹部族参与管理契丹事务。其时,整个漠北高原都在传说着奉义王、怀仁可汗骨力裴罗的英雄故事,而作为回鹘人的述律家族,更是对怀仁可汗敬奉有加,对可汗的事迹代代相传。受先辈的影响,述律平时时自策于怀仁可汗,养成了简重果断的性格,十四岁嫁于阿保机后,随夫征战南北,其雄才大略不亚男儿。等到阿保机去世,述律平以皇后身份摄军国大事,并教育耶律德光,天地中人,需如怀仁可汗。耶律德光即位后,尊母为皇太后,每遇大事,均请教于母太后。公元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耶律德光析云中县另置。在考虑县名时,请教于太后,太后述律平就以“怀仁可汗”之“怀仁”命之。


null

null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只是老宋依据史料的推测。但老宋认为,这一推测应该是符合史实的。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疑义,但是,只要认真析研史料,便会发现,其时,在分析云中县时,加置的不仅“怀仁”一县,还有位于今天大同市东北部的“奉义县”。即从云中县分出两个县,一名“怀仁”,一名“奉义”,不是“奉义王”、“怀仁可汗”,还能是什么?(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准备新置的两个县,无异于一对孪生兄弟,耶律德光让母亲为它们分别起一个大气而吉祥的名字,述律平随即想到了自己一生崇拜的英雄骨力裴罗,便将其两个封号中的“奉义”和“怀仁”作为了新置两县的县名。)其后,到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也就是北宋庆历四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此后,除金代短暂升置为云州,“怀仁”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在述及怀仁县的得名时,应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析云中县分置,取大漠雄鹰“怀仁可汗”之“怀仁”二字名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