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如一日做着厨刀,这位打铁匠人用实际行动坚守着百年老字号!

简陋的室内环境,

夹杂着风箱、炉火和飞溅的铁水,

制作出一把把上好的厨刀,

用几十年的时间见证这家打铁铺的成长。


他是郑秋和,

百年品牌“大洲厨刀”的第四代传承人!


null


左为郑秋和,右为郑秋和父亲:郑金高


null



大洲厨刀的制作技艺起源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生产历史。


上世纪60年代,郑秋和的父亲郑金高在一次大规模的刀具比赛上获得冠军,并得到省电视台的采访,从此声名大噪。


null



传至郑秋和这代,“大洲七号刀具厂”已成为大洲厨刀的金字招牌。


null



之所以出名,大洲厨刀是靠千锤百炼锻打出来的。“大洲厨刀的打造没有什么独特的秘诀,可以用‘一炉二炭三钢四铁’来概括,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null



一炉即炉火要好,

必须达到使钢铁融化的标准,

且不能过高或过低。


二炭即煤炭热量要达到七千大卡左右,

而且材质要纯,

否则就容易闷住炉火。


null



三钢即要根据不同的产品、

不同的用途等来选择不同的钢材

一般钢材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三种。


四铁即根据刀具是农用、

家用还是匠用等不同用途

来选择不同含量和种类的铁。


只有这四个方面相互配合,

才能打制出各种不同类型和用途的优质刀具。


null



作为百年老字号“大洲厨刀”的第四代传承人,郑秋和15岁就跟着父亲学打铁,早六点到晚九点,从未有一日落下。因此他尽得父亲真传,成为衢州当地的打铁名匠。


null



即使炎炎酷暑,大洲镇上一家简陋的打铁铺里,你依然会看到50多岁的郑秋和熟练地用钳子从熊熊燃烧的炭火中夹出一块烧的通红的铁条。


挥舞着铁锤,迅速敲打定型,铁条在他的手中逐渐变成一把厨刀。此时,郑秋和的衣服早已湿透。


null



在外人眼里,打铁技艺是一门辛苦活,而且赚不了多少钱,但郑秋和却对打铁有着深厚的感情。


“只有拿起铁锤,我心里才踏实,这种感觉大概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能体会吧!”



null



郑秋和告诉我们,不同的刀具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把普通的菜刀,需要经历打坯、加钢、融化、热处理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大部分工序是沿袭传统的手工打造


一把菜刀的好坏,

不能只看外观是否均匀、平整,

还要看材料是否货真价实。


null



郑秋和力求做到每一个细节的专精,

杜绝偷工减料的现象。

郑秋和还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良创新,

他在刀把手与刀身衔接的地方镀了铜,

使之不容易生锈。


机器生产的菜刀未经过加钢处理,硬度不够,

但手工制作的菜刀有着口薄、锋刃、

不卷刃、不崩口、不夹灰等优点。


null



“打铁还是要一心一意,用品质说话,人家拿回去一用就能知道刀具的好坏了。”对郑秋和而言,只有做出品质,才能问心无愧,他认为这是手艺人的基本素养。


因为手艺过硬,大洲厨刀的名声越来越响,良好的口碑伴随着稳定的客源,十里八乡几乎每家都有一把大洲厨刀。


null



大洲厨刀年产量高达6万把,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还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字7号”也被称为市级老字号、省级老字号。


null



null




null



都说手艺人赚钱辛苦,难得的是那份坚守。很多人不愿意干又累又脏的辛苦活,但郑秋和却甘之如饴。


郑秋和的打铁铺内环境简陋

屋内的墙壁早已被炭火熏得漆黑,

飞舞的火花格外醒目,

郑秋和时常被熏得睁不开眼。


null



每到酷暑,炉火的高温加上天气的高温,

这种艰苦实在难以忍受。

郑秋和的脸上、身上,

全都是因劳累和高温而流下的汗水。


体力和耐力也是考验,

沉重的大锤轮番起落,

几十斤的铁块反复锻打。

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身心的疲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null



由于常年和炉火、煤灰打交道,

再加上敲打铁块的声音过大,

郑秋和时常受到周围住户的投诉,

无奈之下,郑秋和只得将打铁铺搬到偏僻的郊外。


这样,生产环境就更加艰苦了,

家人都为郑秋和感到委屈,

但他毫无怨言,

依旧每天做着他热爱的事,

沉浸在“当当当”的敲打声里。


null



所有的苦累和委屈都未曾让郑秋和放弃这门手艺,它已经成为郑秋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洲厨刀的制作技艺传承了一百多年,一把手工制作的厨刀凝聚了手艺人的智慧和汗水。


null



郑秋和坚守着这家小小的打铁铺,他希望这门手艺不仅仅留存在省非遗的名录里,而是有更多年轻人将其艺发扬光大!


郑秋和表示喜迎天下识刀、爱刀、用刀人士到大洲旅游,看钢与铁如何交融,水与火如何碰撞,一把真正的好刀如何诞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