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素养”

null

有个学中文的朋友遇到了烦心事,网上聊天的时候我安慰他,从这样的几句聊天中我想到了很多。

一程:不用给自己制造灰色心情,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只是目前的状况搅乱了我,我会尽快调整我自己,好好工作的。

一程:工作是对外的,修身是自己的,如何在一个混乱状态中保持自己身心的安定。读一读《赤壁赋》,看看心情会不会好一点?

☆:呵呵,你文人气质,可我是一凡人。

一程:文人气质就是凡人气质,苏东坡就是一个凡人,你不觉得吗?再说就算人家是神人,我们就不该向让人家可以创造幸福的人学一学?人还是活的智慧一点好!

☆:对啊,谢谢你,我也会努力,成不了大师,最起码比较称职,向优秀靠近。

一程:你总习惯用外界的东西来评价自己,什么大师,什么称职,什么优秀,我说的是一种自我的需要,一种即使不是大师、不工作、不教书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一种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聊完天之后就有两个词在我脑子里萦绕——“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朋友是学中文的,在他的世界里苏东坡连同东坡先生的一切都可以冠之以“文人气质”,并就此认为这“文人气质”是和我们“凡人”的生活无关。真的无关吗?聊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所掌握的“人文知识”和我们所敬仰的或者所追求的“人文素养”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翻开词典查一查,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素养是平时的修养,是平日里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据此理解的话,也就是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而“素养”是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两者之间间隔着一个艰难的、漫长的、但是又不得不过度的“内化”的过程。只有内化为人的精神修养才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这个“内化”的过程,一个人背多少首唐诗也不会有诗人气质,懂得多少文学常识也不会有文学气韵,会画什么画唱什么歌也不能说他懂艺术。

  时下的社会和教育所关注的“人文教育”似乎更多的只是这种“人文知识”的学习,这学习“人文知识”的功利性更是赤裸裸,在这份名正言顺的赤裸裸面前,琴棋书画各色培训,诗词歌赋各类讲座,每个孩子都不能停止不前,每个家长都不能无动于衷,“人文素养”这个真正的归宿却慢慢被淡化了。不能内化为“人文素养”的“人文知识”也就注定了只能是敲门砖,将被扔到哪里也就不会有人在意了。

   中学教育是孩子们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修养的重要阵地,但是看看当前的现象怎不叫人痛心。为了默写得分而背古诗,为了写作文开始背论据,为了高考报送而学美术,为了逃避文化课而学音乐,理科学不会了选文科学习文科。写作文是一套话,平时说话做事是完全相反的另一套,文章假大空,举止失礼节,为作文而编而挤而无可奈何,为痛快而无法无天无所顾忌,叫人不禁发问,我们的人文教育的功效哪儿里去了?

在更大的范围里看,博士生跳楼,大学生因情而自亡,暂且不去评判自杀者有无自杀的权利,单看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意义如此清淡、懦弱且又如此渺茫就不禁叫人生寒。再看那些艺术类学生的另类表现,似乎只有表现的与众不同方可显艺术之魅力真谛,凭什么学不好文化课就可以把学艺术做退路?

不可否认,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教育来熏陶、引导、感染人的人文素养是一条途径,但这与他们是否具有人文素养两回事。当我们将知识进行量化教育时,我们已经丢失了其中的“素养”内涵。应试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的无能一次一次被现实验证着,而这样的验证尚未呈现衰弱地势头。

在课堂上,当诗词歌赋的学习最后只剩下默写,当《赤壁赋》《滕王阁》全成了古汉语字词分析,当《陈情表》被讲成以孝道挡箭牌的推脱之作,当《祭十二郎文》在被咬烂了字词之后仅让学生觉得矫情,当《雷雨》只剩下连七八糟的八卦新闻的人物关系,当《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情节太少而被忽略,当文学作品的分量都以在考试中占的比重而不是在学生身心需要的比重来衡量,舍来舍去之间剩下的一个学期里有多半个学期在啃几篇已经一点味道都没有的文言文。难得喜剧小说单元可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可以参与,可是参与的效果如何呢,该从哪些角度评价学生参与之后的收获呢?一次戏剧排练下来在学生脑海中剩下的不是剧本的魅力,相反是学生演错的地方引发的哄堂大笑,老师没有适时适当的引导,相反是当成笑话津津乐道。

面对这些么多问题,我总是很担心,就算成绩上去了,我们的语文就算是较好了吗?没有了最主要的阵地和最主要的形式,我们有奢望什么别的来给学生补充这可怜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外呢,还存在着“目中无人”的管理,单为了执行规定而执行规定,单为了“不扣分”、“不影响荣誉”而批评学生,班主任成了学校要求与学生执行之间的传声筒,没有方法,更不讲艺术,你扣了分,我找你,你不扣分,我不找你,却从不在学生扣不扣分的根子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该和生活老师是管理学生的同事,结果不但没有引导学生树立起对生活老师的尊重(对一个更不容易更辛苦的工作者的尊重),连自己也站在了生活老师的对立面上,教育学生和生活老师斗智斗勇。教我们的人文素养从何谈起?

如何才能完成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过渡呢?如何在现在掌握人文知识的时候有一个漂亮的人文延伸呢?

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储存地点的简单转移,而是要将简单的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为人格。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是我能给得出答案的,只是要让自己力所能及地为此尽力。

力所能及地提高自己,力所能及让自己站的更高一点,给学生一个不停追求进步的引领,把自己变成学生的一个窗口,透过我,让学生看到一个因为有人文修养而更美的世界,让学生看到自己幸福和让身边的人幸福一样都是一种学问;力所能及地在我的课堂上传达人文的精神,在《赤壁赋》里告诉学生,有一种人生的大美叫豁达,笑面困境,拿得起的时候能兢兢业业,放得下的时候该潇潇洒洒;在《陈情表》里告诉学生有一种真情叫孝敬,懂得人生取舍,懂得恩情无价,可以把握的日子才实实在在,未来的誓言最容易掺假;讲《祭十二郎文》的时候告诉学生有一种亲情就叫牵挂,“天之涯”和“地之角”也割不断的只能是互相牵挂的心与心;讲《茶馆》《雷雨》的时候告诉学生,你可以轻轻松松地模仿其中任何一个角色,你有能力有热情演好,也可能把握不了就演砸,没有关系,这是戏。同时你也该明白,你短短几分钟里所演的就是一个人或成或败的一辈子,这些人自己作主演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演成了这样,你该如何扮演自己人生这场独幕剧上的角色呢?后人该如何评论你的演出?

就这样,给学生再多一次接近精神、接近崇高、接近伟大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四肢发达、头脑复杂的同时还需要胸怀广大,需要心灵澄澈,让学生明白我们需要在学习工作中为身体享受攒资本,也需要为心灵享受储蓄幸福、储蓄美;力所能及地在我的《悦读》里融进我对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理解,力所能及地在我的言行里把人文的精神变成示范。也许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力所能及,身边会发生一些变化,我的可爱的孩子们会比别人多一点领悟。

我力所能及地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英雄的种子,力所能及地让他们把“大气、豪气、雅气、正气、英雄气”变成三年来试卷分数之外最宝贵的人生积淀,力所能及地用“爱心、孝心、信心、恒心、中国心”教给他们什么是“爱心、孝心、信心、恒心、中国心”,就这样,力所能及地走下去,顶礼膜拜一般虔诚地对待我的学生和我们共同的未来,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去做每一次力争少留遗憾的尝试,如履薄冰一般对待每一个诞生美好也错过美好的日子。就这样,力所能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